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普通食品 > 生产部分 >

详细内容

【珍贵收藏】公安食药环侦管辖罪名增至36个(附:立案追诉标准及证据规格)【上】

2023-07-19 16:52:14  点击量: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通字〔20209号,公安食药环侦部门对33个罪名具有管辖权限。《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后,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新增了5个公安食药环侦部门管辖罪名,并修改4个罪名,至此,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管辖罪名增至36个。

公安食药环侦管辖罪名(36个)

红色部分为2021年新增或修改罪名

第一部分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9+1=10

1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刑法第140

2

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

刑法第141

3

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

刑法第142

4

妨害药品管理罪

刑法第142条之一

5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刑法第143

6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刑法第144

7

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刑法第145

8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刑法第146

9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刑法第147

10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刑法第148

第二部分 侵犯知识产权罪(7+1=8)

11

假冒注册商标罪

刑法第213

12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刑法第214

13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刑法第215

14

假冒专利罪

刑法第216

15

侵犯著作权罪

刑法第217

16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刑法第218

17

侵犯商业秘密罪

刑法第219

18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

刑法第219条之一

第三部分 危害公共卫生罪(2)

19

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

刑法第331

20

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

刑法第337条第1

第四部分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5+1=16)

21

污染环境罪

刑法第338

22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刑法第339条第1

23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刑法第339条第2

24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刑法第340

25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刑法第341条第1

26

非法狩猎罪

刑法第341条第2

27

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

刑法第341条第3

28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刑法第342

29

破坏自然保护地罪

刑法第342条之一

30

非法采矿罪

刑法第343条第1

31

破坏性采矿罪

刑法第343条第2

32

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刑法第344

33

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

刑法第344条之一

34

盗伐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1

35

滥伐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2

36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刑法第345条第3

食药侦管辖36种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及部分案件证据规格标准

《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下列案件: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下列案件: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刑法第140条)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并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货值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对生产、销售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而且还侵犯了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一切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等单位以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并且一般都具有牟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是伪劣产品而予以生产或者销售。过失行为,生产者不知原材料假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而生产或销售的,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证据。

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的证据:假冒具有特种行业许可证: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压力容器工业、计量器具工业、农业种子生产、销售上述行为产品;伪造产品产地、冒用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假冒产品质量认证书及其标志;以一种产品冒充多种产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冒充产品。

2)证明行为人以不合格的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证据:不符合国家标准:品种、合格、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其他;具有下列行为的产品:明令淘汰的产品、生产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以处理品冒充合格品出售、其他。

3)证明行为人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下列行为的证据: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足以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或已造成危害;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传染性疾病或已经造成传染性疾病;生产、销售不符合卫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造成对工作严重危害和已经造成危害;生产、销售不符合安生标准的产品,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足以造成严重后果和已经造成后果的;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给生产造成损失的。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罪是以销售金额为衡量犯罪情节的主要标准,构成犯罪的起点为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4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补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二、生产、销售、提供假药案(刑法第141条)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药品管理法规,故意生产和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第二条将《立案追诉标准(一)》第十七条修改为:

生产、销售假药的,应予立案追诉。但销售少量根据民间传统配方私自加工的药品,或者销售少量未经批准进口的国外、境外药品,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或者延误诊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除外。

以生产、销售假药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规定的生产

1、合成、精制、提取、储存、加工炮制药品原料的;

2、将药品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制成成品过程中,进行配料、混合、制剂、储存、包装的;

3、印制包装材料、标签、说明书的。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或者为出售而购买、储存的,属于本条规定的销售

本条规定的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是否属于假药难以确定的,可以根据地市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意见等相关材料进行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注:根据2019年新版《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对于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违反本法等情形,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仍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害的客体是国家药品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属于复杂客体。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至于生产、销售者是否具有生产、销售药品的合法资格,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生产或销售的是假药,会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的结果,为牟取非法利益,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行为。过失生产、销售假药者,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3)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假药犯罪行为的证据。

1)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证据:假冒药品生产许可证;假冒经营企业许可证;假冒制剂许可证;伪造药品产地、冒用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假冒药品质量认证书及其标志。

2)证明以不合格的药品冒充合格药品行为的证据:药品所含成份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的规定不符;药品所含成份的名称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的规定不符;以非药品冒充药品;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药品;变质不能药用的药品;被污染不能药用的药品。

3)证明足以危害人体健康行为的证据:生产、销售的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生产、销售的假药已经造成危害人体健康。

4)证明其他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构成本罪的必要条件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只是一种危险性。因此,本罪应以危险犯的定罪原则处理。但这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危险应有科学的依据,并且应该是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的。

2、本罪与按照民间土方、偏方生产或者销售药品的界限。有些民间土方、偏方对某些疾病确有一定疗效,或虽无明显疗效,但流传已久,在群众心目中威信很高,也没有什么毒副作用,按照这些土方、偏方生产、销售药品,虽然和国家药品管理制度不符,但其社会危害不大,不能按本罪论处。但以欺骗为目的,故意配制有毒有害药品,危害人体健康的,要以犯罪论处。

三、生产、销售、提供劣药案(刑法第142条)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八条规定,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劣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造成人员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

2、其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药品管理制度和公民的健康权利。

2、客观表现为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或单位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生产或销售的劣药会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结果,为牟取非法利益,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行为。过失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劣药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药品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规定标准行为的证据;

2)证明药品的含量不符合省(或自治区、直辖市)药品规定标准行为的证据;

3)证明生产超过有效期的药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其他生产、销售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行为的证据;

6)不具有与所生产药品相适应的技术条件的证据;

7)不具有与所生产药品相适用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的证据;

8)不具有与所生产药品能进行质量检验的机构或者人员及必要的仪器设备的证据;

9)未经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批准的证据;

10)无《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界限,关键是看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果生产、销售劣药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或者危害较轻的,则不构成犯罪。

四、妨害药品管理案(刑法第142条之一)

暂无。

五、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刑法第143条)

本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明知生产、销售的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而进行生产、销售,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第三条将《立案追诉标准(一)》第十九条修改为:

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食品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2、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

3、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食品的;

4、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5、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

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等,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应予立案追诉。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和消费者权利和生命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本罪的故意是间接故意。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生产、销售腐败变质食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污染性食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生产、销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食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生产、销售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制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生产、销售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兽、畜、水产品行为的证据;

6)证明包装不洁造成污染行为的证据;

7)证明生产、销售影响营养、卫生食品行为的证据;

8)证明生产、销售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行为的证据;

9)证明超过保存期限行为的证据;

10)证明生产、销售含未经批准使用的添加剂、残存农药的食品行为的证据;

11)证明生产、销售卫生部门禁止出售的食品行为的证据;

12)证明其他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罪与一般违反食品卫生法规的行为有明显的区别。区分二者的关键就在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行为是否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果没有上述严重危害,行为人不构成犯罪,只是一般违法行为。

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刑法第144条)

本罪是指违反食品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故意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补充规定》(公通字〔201712号)第四条将《立案追诉标准(一)》第二十条修改为: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应予立案追诉。

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本条规定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1、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2、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中所列物质;

3、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4、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和个人均能构成本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犯罪目的一般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但是否牟利不是构成本罪的必要要件。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工业酒精食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工业染料食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色食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化学合成剂食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毒品(包括精神药品)食品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有受污染水源食品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其他有毒、有害食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界限。

两罪的区别在于:一是犯罪对象不同。本罪生产、销售的是有毒、有害的食品,即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的犯罪对象只是未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该食品中未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二是客观方面不同。本罪须具有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尽管也掺入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但加入的物质仍然是食品原料,只不过是变质、腐败或被污染了;三是本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客观方面要求的行为即可构成既遂;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是危险犯,只有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才能构成既遂。

2、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区别的关键是,犯罪的目的不同:本罪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虽然行为人对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明知的,但并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目的是使不特定多数人死亡或伤害,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本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关键在于对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过失投放危险物质不是故意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造成的,而本罪则故意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七、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案(刑法第145条)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进入人体的医疗器械的材料中含有超过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2、进入人体的医疗器械的有效性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导致治疗、替代、调节、补偿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可能造成贻误诊治或者人体严重损伤的;

3、用于诊断、监护、治疗的有源医疗器械的安全指标不合符强制性标准要求,可能对人体构成伤害或者潜在危害的;

4、用于诊断、监护、治疗的有源医疗器械的主要性能指标不合格,可能造成贻误诊治或者人体严重损伤的;

5、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功能或者适用范围,可能造成贻误诊治或者人体严重损伤的;

6、其他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医疗机构或者个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而购买并有偿使用的,视为本条规定的销售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医用卫生材料的管理制度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医用器材,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和个人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医用器材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诊断器械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治疗器械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预防疾病器械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仪器、设施、装置、器官、植入物、相关物品等医疗器械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替代人体器官的仪器、设备、装置、器官、植入物、相关物品等医疗器械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诊断医用材料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治疗医用材料行为的证据;

8)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标准的预防疾病医用材料行为的证据;

9)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医用材料行为的证据;

10)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健康标准的替代人体器官的仪器、设备、装置、器官、植入物、相关物品等医疗器械行为的证据;

11)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其他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生产、销售医疗器械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没有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而生产、销售医疗器械的,根据有关规定,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生产医疗器械的,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医疗器械的,属于刑法第225条第(4)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既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又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如果只构成一罪,则依构成之罪从重处罚;如果两罪都能构成,则属想象竞合,应择一重罪依法治罪科刑。

八、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案(刑法第146条)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造成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

3、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和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为标准的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也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产品质量法规,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其中既包括合法的生产者、销售者,也包括非法的生产者销售者。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犯罪目的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不影响本罪的构成。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电气产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压力容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易燃、易爆产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电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压力容器产品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易燃、易爆产品行为的证据;

8)证明行为人销售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标准主要是看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产品的行为,是否造成致人死亡、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有严重后果,构成本罪;没有严重后果,销售金额又不到5万元的可视为一般违法行为。

九、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刑法第147条)

本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使生产遭受损失二万元以上的;

2、其他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对生产、销售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制度,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农业生产。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生产、销售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假种子,或者以不合格的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和个人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伪劣、失效农药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伪劣、失效兽药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生产伪劣、失效化肥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生产伪劣、失效种子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销售伪劣农药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销售伪劣兽药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销售伪劣化肥行为的证据;

8)证明行为人销售伪劣种子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界限,关键是看行为人有无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的故意和是否使生产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而予以销售的,或者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没有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不构成本罪。但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销售金额在5万元上的,可以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当前在司法实践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以罚代刑,对那些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人,不仅要依法判处其赔偿经济损失,而且要坚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案(刑法第148条)

本罪是指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造成他人容貌毁损或者皮肤严重损伤的;

2、造成他人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致使他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的;

4、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国家对化妆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制度以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权利。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对化妆品的管理法规、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和个人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证明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4)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特殊化妆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洗发精、护发素、护肤霜、美容霜、唇膏、指甲油、香水、洗面奶、发胶等日用化妆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等特殊化妆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洗先发精、护发素、护肤霜、美容霜、唇膏、指甲油、香水、洗面奶、发胶等日用化妆品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罪与非罪的界限,关键是看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只是使用以后没有任何效果,根本不起作用,或者没有造成严重后界的,不构成本罪。根据刑法第149条第1款的规定,如果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可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在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也要正确区分该严重后果是否由化妆品不符合卫生标准所引起的。有些化妆品使用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产品说明书已经说明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但如果由于消费者自身的过错没有按说明书上所说的方法和剂量使用,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后果的,则不能追究化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刑事责任。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中的下列案件:

十一、假冒注册商标案(刑法第213条)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2、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商标管理制度和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注册商标,而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目的:营利;破坏他人商标信誉;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益。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使用未经注册人许可的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擅自制造、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擅自制造、伪造的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的证据:违反国家商标管理法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3)证明行为人情节严重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情节特别严重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假冒注册商标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1)关于假冒商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是否相同的问题。《刑法》中的相同不应当被理解为完全相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1款的规定,相同的商标,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2)如何理解使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的规定,使用是指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产品说明书、商品交易文书,或者将注册商标或者假冒的注册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等行为。

3)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行为的区别。只要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无论是有偿使用还是无偿使用,都是合法使用。已经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被许可人使用不当的行为属违反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不应以犯罪论处。

十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刑法第214条)

本罪是指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七十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2、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3、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商标管理制度和商标所有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

1)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

2)销售金额数额较大。这里的销售,包括以零售、批发或者其他方式将商品予以有偿转让的行为。

3)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予以销售。至于行为人是否知晓其销售的商品是假冒何人的注册商标不属于本罪故意所要求的明知范围。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购进并且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帮助他人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代为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金额数额较大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销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金额数额巨大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一般侵权行为的界限。下列行为属一般侵权行为,不构成本罪:

1)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相关数额尚未达到立案追诉标准的;

2)不具有明知的主观要件。

2、如何理解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明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

明知,是指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

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的;

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

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

十三、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刑法第215条)

本罪是指违反商标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七十一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2、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商标管理制度和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商标管理法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行为。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注册商标标识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明知是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而销售。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目的:获取非法利润;牟利;营利。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伪造他人商标的文字、字母、图形、商标图样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无《注册商标印刷证明》而擅自印制商标标识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有《注册商标印刷证明》而擅自任意超量印刷商标标识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销售伪造他人商标标识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销售擅自印刷、超量印刷商标标识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情节严重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情节特别严重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商标侵权,不构成本罪:

过失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过失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未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未注册商标标识;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立案追诉标准的。

十四、假冒专利案(刑法第216条)

本罪是指违反专利管理法规,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七十二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3、假冒两项以上他人专利,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专利的管理制度和他人的专利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专利管理法规,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和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三)证据参考标准

1、犯罪主体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年龄、身份等自然情况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明、户籍证明、任职证明、工作经历证明、特定职责证明等。对于户籍、出生证等材料内容不实的,应提供其他证据材料。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应有护照等身份证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犯罪的案件,应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证明材料。

2)证明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3)证明单位的证据。证明是否属于依法成立并有合法经营、管理范围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证明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等的身份证明。

2、犯罪主观要件证据

1)证明行为人明知的证据: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证明直接故意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3)目的:牟取不法利益。

3、犯罪客观要件证据

证明行为人假冒专利犯罪行为的证据。具体证据包括:

1)证明行为人没有向国家专利管理机关提出申请行为的证据

2)证明行为人没有提交请求书、说明摘要和权利要求等文件行为的证据;

3)证明行为人违反《专利法》行为的证据;

4)证明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使用或者销售取得专利发明行为的证据;

5)证明行为人仿造他人发明创造行为的证据;

6)证明行为人以欺骗手法登记为专利权人、专利受让人、专利许可证持有人行为的证据;

7)证明行为人牟取个人利益行为的证据;

8)证明行为人以自己的非法专利技术冒充他人的专利技术行为的证据;

9)证明行为人情节严重行为的证据。

(四)侦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假冒专利罪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专利法》第69条的规定,下列行为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1、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

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3、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5、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除此之外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达到立案追诉标准的,均应追究刑事责任。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