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食品企业【7种高效方法】,让你不再为供应商拖延烦恼

2025-01-21 18:31:30  点击量:

 

在采购工作中,催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订单紧急或供应商交货延迟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催货既高效,又不让供应商反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采购中催货的七种高效方法,帮助你快速解决催货难题!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澄清一下“料”和“货”的区别:

料:指的是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直接物料,关系到生产线的启动。

货:则是已经生产完成的成品,可以直接使用或销售。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催料”和“催货”混为一谈,但它们针对的内容和解决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今天的文章,我们将统一讨论“催货”,帮助你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催货方法!

 
 

方法一:“精准出击”战法

 

很多采购员在催货时,可能只是随便发封邮件问一下对方何时发货。结果往往是供应商懒得回应,或者“含糊其辞”。真正有效的催货方法是精准出击,通过明确、直接的问题让供应商不得不作出回应。

例如:

“XX订单是XX时间下单的,按贵司承诺的交货时间,应该在今天发货。能否确认一下发货情况?”

“请问,贵司现在已经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新的交货时间预计是什么时候?”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供应商明白事情的紧急性,还能逼迫他们给出确切的答复,避免拖延!

 
 

方法二:“节奏跟进”催货法

 

催货不仅仅是发一次邮件就能解决的事情,更多的是持续跟进,保持催促的力度而不至于过于频繁。这里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节奏跟进。

急需的订单:每天跟进一次,确保供应商没有掉以轻心。

重要但不那么急的订单:每周两次,保持沟通,避免过度催促。

不急的订单:每五天一次,避免频繁打扰。

这种方法能帮助你在不打扰对方的前提下,保持催货的连续性,同时确保不会给对方太大的压力。

 

方法三:“联合施压”策略

 

有些时候,采购员的职位可能不足以直接施加足够的压力,这时候就可以采用联合施压策略。通过与上级或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来加强催货力度。

比如:

采购员首先通过邮件或者电话与供应商沟通,再由上级领导跟进,确保供应商不会轻视催货。

“白脸”由采购人员扮演,红脸则由上级或更强势的领导来做,这种方式既能保证供应商不会忽视,又能维持双方的合作关系。

 
 

方法四:“跨层协作”法

 

有时候问题不在一级供应商,而是更上游或下游的供应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跨层协作的方法。通过与供应商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催货压力。

例如:

联合供应商的上游,要求他们也向下游施压,帮助加快交货进程。

与供应商协调,打通跨部门的沟通渠道,确保全链条都在按时推进。

这种方法能帮助你打破催货过程中的瓶颈,确保供应链顺畅运行。

 

方法五:“火速前线”行动法

 

当供应商由于产能或质量问题导致交货延迟时,采购员有时需要亲自或派遣团队成员前往供应商现场,采取火速前线行动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快速解决的生产问题,采购员需要在现场指挥协调:

检查生产进度,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与质量工程师或研发工程师一起,确保生产质量和产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这种方法要求较高的资源和时间投入,但能迅速解决问题,确保交货时间的可控性。

 

 

方法六:“现场监督”法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派遣高级团队,采购员可以选择派遣现场监督。通过派遣采购员或其他团队成员到供应商现场进行监督,确保供应商按时恢复生产并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跟进。

 

方法七:“全员协同”应急法

 

当缺货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运营时,全员协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此时,单靠采购员一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调动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力量来共同解决。

例如,在供应商发生生产事故或其他突发情况时:

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紧急调动资源,帮助供应商恢复生产。

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供应链尽快恢复正常,避免进一步影响生产。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全员力量,确保供应链的持续稳定。

 

结语

 

催货不仅仅是采购员的责任,它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协作。通过合理应用不同的催货方法,采购员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生产延误问题,还能维护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