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陆新闻 >

详细内容

【手把手教】中国不同食品对应的清洁作业区标准及消毒轮替策略要点和频率

2024-12-11 19:34:13  点击量:

 

食品厂的洁净区环境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有时监控结果却时好时坏,直接影响了食品质量。为了有效控制洁净区内的微生物,消毒轮替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消毒轮替策略的要点、列举几种常见食品的清洁作业区标准,包括不同消毒剂的选择、轮换周期等,并分析其频率对微生物控制的影响,以期为食品厂提供科学的微生物控制方法,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一、食品厂洁净区环境微生物监控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洁净区作为食品生产的最后环节,其环境微生物状况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因此,对洁净区进行定期、有效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1.1 监控项目

菌落总数:评价被检样品总体卫生质量的常用指标。

霉菌和酵母菌:某些特定环境下不能检出的菌类,对食品质量和保质期有重要影响。

大肠菌群等致病菌:标志着检品可能受过人、畜粪便的污染,有肠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浮游菌:空气中的浮游菌数量应控制在一定限值以下,具体数值需根据车间洁净等级和生产工艺确定。例如,A级洁净区(高风险操作区)的浮游菌警戒限应小于5cfu/m³,行动限应小于10cfu/m³;B级、C级、D级洁净区的警戒限和行动限则相应提高。

沉降菌:沉降菌的数量同样有严格限制。如十万级洁净车间通常要求半小时沉降后不超过10个。在医药工业洁净室中,也有类似的沉降菌警戒限和行动限的规定。

1.2 监控标准

根据GB 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等标准,监控指标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并结合相关的产品卫生规范标准。不同食品类别和洁净度等级对微生物指标有不同的要求。

 
 
 
 

二、关于不同食品对应的清洁作业区标准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产品的清洁作业区分区标准

2.1 针对于饮料 参考 GB 12695-2016标准

一般作业区通常包括原料处理区、仓库、外包装区等;

准清洁作业区通常包括杀菌区、配料区、包装容器清洗消毒区等;

清洁作业区通常包括液体饮料的灌装防护区或固体饮料的内包装区等。

具体划分时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设定。

 
 
 
 

三、食品厂洁净区环境微生物监控结果时好时坏的原因分析

 
 
 

3.1 清洁与消毒程序的不稳定性

清洁不彻底:如果洁净区的清洁工作不彻底,残留物可能会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这可能是由于清洁方法不当、清洁工具使用不当或清洁频率不足导致的。

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剂的选择对于杀灭微生物至关重要。如果消毒剂的选择不合适,或者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等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佳。此外,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还可能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3.2 人员行为的不规范性

防护服穿戴不当:工作人员在洁净区内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以减少微生物的带入。如果防护服穿戴不当,如未完全覆盖身体、穿戴前未进行清洁等,都可能增加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外来污染物带入:工作人员可能携带外部污染物进入洁净区,如未经过净化的物品、工具等。这些污染物可能成为微生物的来源,导致监控结果不稳定。

3.2 空气过滤系统的性能问题

过滤器维护不当:空气过滤系统是洁净区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如果过滤器维护不当,如未及时更换、清洗或维修,可能导致其过滤效率下降,微生物可能穿过过滤器进入洁净区。

过滤器选型不当:不同级别的洁净区对空气过滤器的要求也不同。如果选用的过滤器级别过低,可能无法满足洁净区的微生物控制要求。

3.4 微生物的适应性和抗药性

微生物的适应性: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逐渐适应并产生抗性。如果洁净区的环境条件长期保持稳定,微生物可能会逐渐适应并产生抗药性,导致消毒效果下降。

消毒剂轮换策略的缺失: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容易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如果未采取消毒剂轮换策略,可能导致消毒效果逐渐减弱。

 
 
 
 

四、消毒轮替策略的要点和频率分析

 
 
 

4.1 消毒轮替策略的要点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食品类型、生产环境、微生物种类和污染程度等因素,选择具有高效杀菌能力、低毒、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消毒剂。对于高抗性微生物,如霉菌、芽孢等,应选择具有特殊杀菌机制的消毒剂,如复合型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

制定科学的轮换计划:根据洁净区的使用情况和消毒要求,制定合理的消毒剂轮换计划。计划应包括轮换周期、轮换顺序、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内容。轮换周期应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周期、消毒剂的残留情况和消毒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交叉使用消毒方法:在轮换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消毒方法的交叉使用,如化学消毒与物理消毒相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消毒效果,还可以减少微生物对单一消毒方法的适应性。

4.2 消毒轮替策略的频率分析

高风险区域:对于食品生产车间中的高风险区域,如更衣室、卫生间、设备表面等,建议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消毒处理。这有助于及时清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污染,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在这些区域,消毒剂的轮换周期可以相对较短,例如每周或每两周更换一次消毒剂,以避免微生物对单一消毒剂产生适应性。

低风险区域:对于低风险区域,如仓库、包装区等,消毒频率可以相对较低。建议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这些区域,消毒剂的轮换周期可以相对较长,例如每月或每季度更换一次消毒剂。

4.3 消毒轮换原则

选择原则:选择具有高效杀菌能力、低毒、无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消毒剂。消毒剂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杀菌效果。

轮换原则:轮换消毒剂时,应确保新消毒剂与旧消毒剂之间无相互作用或化学反应。轮换周期应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周期、消毒剂的残留情况和消毒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建议在轮换过程中采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如醇类、季铵盐类、过氧化氢银离子类等,以实现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全面控制。

 
 
 
 

五,食品生产洁净区常见疑难微生物

 
 
 

5.1 霉菌及其孢子:

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常见的霉菌种类包括青霉、曲霉、毛霉等。

霉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潮湿、温暖、通风不良等),能够迅速生长繁殖。霉菌通过孢子空气传播扩散,在洁净区空气沉降法可以监测到。

对于霉菌的控制尤其需要做好洁净区空气消毒,可以使用过氧化氢-银离子复合型消毒剂结合臭氧消毒进行。

5.2 芽孢杆菌类:

芽孢杆菌是一类能够形成芽孢的细菌,具有厚壁和多层膜结构,能够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渗透,对普通消毒剂有抗性。

芽孢内部含有特殊的抗热性物质和耐热性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存活。芽孢污染可能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甚至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某些芽孢杆菌(如肉毒梭菌)能够产生强烈的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芽孢可以通过车间物料接触传播、空气液溶胶、气溶胶传播。

5.3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的代谢物。肠杆菌科细菌可能通过原料、水源、设备、员工等多种途径污染食品生产链。

需要加强车间设备、食品接触面的清洁消毒。降低污染风险。

 
 
来源:食品微生物工程师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