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

详细内容

中国白酒业两大困扰:产能过剩 低端竞争

2015-01-05 10:24:30  点击量: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白酒行业经历了十余年来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行业调整。经过这一轮深度调整,白酒产业价格虚高、盲目扩张之势初步得到遏制,回归大众、苦练“内功”成为行业共识,但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矛盾依然突出。

  挤出“天价”泡沫

  高端白酒销量和价格大幅下降,是近20年来的首次。仅仅三、四年前,高端白酒频频涨价、“逢节必涨”曾引发舆论关注,即便是国家发改委约谈酒企也难以遏制涨价势头。但从去年开始,这样的光景就不复存在了。

  “53度的飞天茅台最高卖到过1500一瓶,但今年即使在春节旺季也只1000元左右。”成都一位白酒销售商直呼,如今高档酒不好卖了。

  记者在白酒产销大省四川走访发现,从2013年初开始,许多高端白酒零售价呈直线下降之势,有的价格缩水达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中国酒业流通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产量1226.2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018亿元,实现利润804.87亿元,虽然整体仍在增长,但各项指标增速下降均超过10%,尤其是利润增速同比缩水一半以上。

  “这是白酒十年‘疯狂’后自身调整的必然,也是全社会厉行节约精神的体现。”通过一年多的深度调整,酒厂库存得到了消化了,产品价格进行了合理调整,产品性价比更强,行业发展更趋于理性、健康。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行业调整,许多一线名酒主打“亲民”战略,或直接宣布降价,或力推中低价位新品。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桥表示,这次调整十分有必要,五粮液将力争在未来3到5年内,将中低价位的产品比重提升至一半。

  同时,一些厂商纷纷投身电商领域,调整原有经销体系,更加贴近新兴消费人群。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刚说“现在100元到300元的产品大家都争着做,感觉潜力很大。”

  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在上一轮白酒高速发展期,价格一度成为市场衡量“好酒”的标准。一时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畸形消费观助长了白酒企业的涨价冲动,直到“塑化剂”风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为白酒行业敲响警钟。

  去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白酒质量监管的措施,对白酒生产许可管理不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液态法白酒或固液法白酒冒充固态法白酒、白酒中“塑化剂”污染及制售假冒伪劣白酒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生产行为,例如明确要求严格规范白酒标签,这对打击“勾调酒”冒充“粮食酒”很有力度。

  行业调整将压缩了一些没有资质、生产管理不规范的小酒厂的生存空间,“高烧”退后行业发展更加健康。

  不过,白酒质量监管仍然面临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规范度与行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等问题。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8万家白酒厂,但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仅有8000多家,一些地方没有资质的小酒厂遍地开花,也会导致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还需加大监管力度。

  产能扩张“急刹车”

  过去十年中,中国白酒行业凯歌高奏,在高利润、高增长的带动下,纷纷借助国家“十二五”规划之机掀起产能大扩张。2004年我国白酒产量仅300多万千升,到2014年已超过1200万千升,十年内产量翻了4倍左右,增速超过国内大多数行业。

  去年以来的行业调整及时浇灭了各地疯狂扩能的冲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酒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对白酒非核心区、非名优企业的扩能严格限制,宜宾、泸州等白酒大市也重新调整了“十二五”规划。

  “从全国来看,部分企业也暂停了产能扩张计划。”“有的还向政府退还了建设用地。行业外资本进入的脚步也在放缓,不像以前那么狂热追捧高端。”

  尽管已开始“退烧”,但我国白酒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仍待进一步化解。许多业内人士都指出,我国光是定位为“酒都”的城市就有4个,在政绩冲动下,地方政府对白酒扩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有些地方的规划动辄上千亿产值、几百万千升产量,有的甚至强行给企业下指标。业内估计,如果各地规划全部变为产能,中国白酒产值将突破万亿元。

  白酒品质与原料、土壤、水质等资源禀赋高度相关,应通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确定全国适宜发展白酒产业的区域。在具备产业优势的区域,可考虑将白酒从现行的限制发展类产业目录中剔除;在不适宜发展的区域,可大幅提高准入门槛,避免酒厂“遍地开花”。这样不仅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也能引导资源向具备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