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营销 >

详细内容

方便面大出风头 打败所有食品成春运明星

2017-01-24 16:51:53  点击量:

深圳晚报记者 张小莲 实习生 邹志庸

一说到春运,人们会瞬间联想到的,除了拥挤的火车,大概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了。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面包的第二大主食类产品,方便面获得了也许是一种食品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几十亿人的饮食生活,并在各种抗灾救援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引进的方便面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更伴随了每年春运大潮中几亿人的漫漫归途。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的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要消费400亿包方便面,占全球总需求的40%,平均每天有1亿多包方便面被打开,每一秒钟就有1268人不断加入方便面的用餐大军中。而春运则是一年中最大的消费高峰。

但随着餐饮日渐发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方便面已不再是“方便、快捷、美味”的唯一选择,整个行业也在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曾经风行一时的国民食品似乎正在走向衰落。

方便面的春运崛起

1月13日,春运首日,“地球上最大的人类迁移”又一次吹响了集结号。深圳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潮涌动,随处可见方便面的身影。

一帮来自辽宁丹东的大叔准备了整箱的方便面和整箱的啤酒,陪伴他们度过37小时的漫长旅程。因为价格便宜,他们选择以方便面为主食,以花生、鸡爪为零食,以酒助兴,在飞驰的列车上共享“流动的盛宴”。

这也是环卫工人叶大爷最累的时候。他正一手拿着十几个泡面纸箱,另一手拿着扫把和簸箕在广场上巡视。红色、绿色、橙色、紫色的包装箱,显示它们曾分别收纳过12桶红烧牛肉面、香菇炖鸡面、香辣牛肉面以及老坛酸菜牛肉面。每逢春运,这些五彩斑斓的纸箱便会越来越频繁地与他相见。

在长途列车进站口附近的便利店,数十桶方便面整齐地码放在显眼的位置,有常见的几种方便面,也有融入各地特色的方便面衍生品:重庆酸辣粉、武汉热干面、云南过桥米钱……

这里的所有商店,无论叫什么名字,几乎都在卖着方便面。

在一家名叫“诚德堂药房”的药店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药,而是整排货架的方便面。几步之遥的报刊亭老板则直接表示他主业卖报纸,副业卖方便面,因为方便面“特别好卖”。

康师傅深圳部订单主管高怡告诉深晚记者,每年一到春运期间,方便面的销售量就会上升20%~30%,而在高铁出现之前,甚至可达到平时销量的两倍。

在深圳火车站,每一刻,都有大量的方便面从便利店、报刊亭和药店出发,经过安检口传送带X光的照射,在几个小时之内,被撕去包装、揭开盖子、倒上配料、加入热水,然后飘出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上那股最熟悉的味道。

今年春运,至少有3亿人将在方便面的味道中度过旅途。

10年吃3000包方便面的火车常客

方便面成为春运爆款,最初也是始于一次火车之旅。

1991年的一天,一个31岁的台湾青年关闭了内蒙古的一个工厂,坐上了回北京的火车。彼时,他已赔光了3年前从台湾带来投资创业的1.5亿新台币。车程长达18个小时,期间他泡了一碗从台湾带来的统一方便面,没想到引来了很多好奇的目光,大家对于这种用热水一泡就能吃的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要是向火车上的乘客们出售这种方便面,一定会大受欢迎。

不久后,青年便带着800万美元,再次来到大陆,在天津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研发符合大陆人口味的方便面。

1992年8月21日,中国第一个配有酱料包的碗装方便面诞生了,就是后来遍布全国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位青年就是康师傅的创始人魏应行,他当时未曾想到,“康师傅”的上市,将引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市场。

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方便面产业连续18年以年增20%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1年,年产量已达到483.8亿包,占全球产量的一半。

74岁的自由摄影师王福春观察到,方便面在火车上盛行,正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他曾是一名铁路检车员,常年跟着火车跑。1977年偶然开始拍摄火车上的见闻,第二年迎来改革开放,王福春没有想到,这会给他镜头下的所有事物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他一路拍到现在拍了整整40年。他将部分拍摄火车的照片整理成书出版,名叫《火车上的中国人》,后因此成名获奖。

40年来,王福春用镜头记录下中国铁路车厢里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在这一狭小空间里,方便面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过程,而他本人在火车上吃过的方便面更是数不胜数。

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火车上就开始出现方便面了,但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吃的人也很少,而且还得自带铝制饭盒,因为当时国内只有几毛钱一包的袋装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碗装面的诞生,火车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吃方便面,有时甚至能看到乘客一排排坐着吃,场面非常壮观。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方便面刚兴起时,大家都觉得挺新鲜,因“方便”有上厕所之意,旅客们唠嗑时会拿这个来逗趣:“方便面,吃完就便!”

因常驻火车,王福春吃的方便面比一般人都要多得多。90年代,他每年跑几百次列车,几乎天天在火车上,每天吃一两包方便面。如果按每年吃300包计算,那10年他至少吃了3000包方便面,“这么多年我都吃老了”。

1月3日,王福春从吉林坐动车回北京,途中同行的朋友问他吃不吃方便面,王福春连连摆手拒绝:“我吃伤了。”2000年后,他几乎没有再碰过方便面,至今一闻到味就难受,总是让他想起90年代末拥挤不堪气味浑浊的绿皮火车。

王福春记忆深处的这股方便面味,随着中国的发展速度,在火车上一路蔓延至今。改革开放39年,“车提速了,人也提速了”,而方便面则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最佳证明。

风靡校园的美食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方便面的引进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味蕾体验。对于很多孩童来说,能吃到一包美味喷香的方便面,就是当时最有幸福感的事情。

“方便面在我小时候可是高级食品。”来自江西九江的80后张天壹回忆,小时候为了能吃上一口方便面,他曾想尽了各种办法去挣钱,比如卖掉赢来的玻璃球,到处搜集废铜烂铁,或者周末早上挑着蔬菜到集市上去卖。

他至今记得小学第一次吃方便面时那种心跳加速的兴奋感。那次他跟小伙伴玩,赢了几十个玻璃球,再1毛5一个卖出去,一共赚了5毛钱。他立即拿着这笔“巨款”飞奔至村口小卖铺,踮着脚递上皱巴巴的5毛钱,换回一包北京方便面,然后再飞速跑回家捏碎干吃。

先隔着包装纸把面饼细细捏碎,再撕开封口,把调料洒进去,然后握紧封口使劲摇两下,一打开,抓起一撮就仰着头往嘴里送,“那叫一个香!”最后还要把手指上沾的调料舔干净。

吃完人生第一桶金买来的第一包方便面,张天壹觉得不过瘾,他突然很后悔为什么不泡着吃,他想知道方便面泡着吃是什么味道。于是攒钱买了第二包方便面,他用热水泡来吃,可是吃完又纠结,为什么不干吃呢?从此他便陷入到底要干吃还是泡着吃的无限循环中,直到多年后出了一款双面饼多调料包的方便面,才彻底解决了这个终极难题。

20年过去了,张天壹至今无法在这两种吃法中决出胜负,但他已不需要纠结这个问题了。他在家中常备方便面,每当凌晨两点肚饿时,便煮来当夜宵暖胃。

对于干吃方便面,1993年出生于内蒙古的东北人陈彦志同样有着深刻的记忆。如今已工作3年的他,依然怀念初高中常拿来干吃的幸运方便面,并清楚地记得这是一个在镇江生产的新加坡品牌,80年代后期以泡面的身份宣传进入中国,结果却在零食短缺的情况下被当作干脆面风靡校园。

“那时候上课,老师在台上讲课,我们在底下人手一包‘幸运面’,时不时拿一点含在嘴里,偷偷地嚼咽。”陈彦志绘声绘色地回忆这段少年时光。

后来他到湖北上大学,发现在当地买不到小鸡炖蘑菇和酸菜炖排骨这两种东北常见的方便面,取而代之的是当地人喜欢的香菇炖鸡和老坛酸菜口味。于是,他偶尔会从家里买一些小鸡炖蘑菇面带到学校,但舍友们普遍吃不惯,只有他一个人吃得很香,“感觉有点家的味道。”

这个“家的味道”源于中学时期,他在家里经常煮方便面吃,在里面放入鸡蛋、火腿肠、金针菇甚至辣条一起煮,别有一番风味。这样吃了好几年,直到有一次他煮了一大碗,只吃了两口就吃不下了,突然感到一阵失落:这泡面咋不好吃了呢?

从小学用攒了好久的5毛钱买的小少爷干脆面,到中学时期经常上课偷吃的幸运方便面,再到大学时偶尔回味乡情的“小鸡炖蘑菇”,方便面伴随了陈彦志的整个学生时代,他对方便面的态度也随着年纪增长和物质丰富,而渐渐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他曾经发誓,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天天吃方便面。如今,他终于过上了有钱的日子,却不再爱吃方便面了。2016年3月,陈彦志初来深圳工作租房,为了赠送的饭盒买了5包装的方便面,不久前发现过期了,还剩下3包没吃,全扔了。

灾区的泡面记忆

在陈彦志看来,小时候没什么吃的,才觉得方便面是人间美味,现在餐饮这么发达,外卖这么便捷,自己又会做饭,“可以替代泡面的东西太多了”。但在各种抗灾救援活动中,方便面至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1998年特大洪水,康师傅重庆分部捐助了1000箱方便面支援灾区;2008年汶川地震,70万份方便面及时抵达灾区一线;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收到企业援助的55万份方便面;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仅康师傅一家企业就捐赠了8100箱方便面……

历年来的重大灾害,方便面从未缺席救援的身影,同时也因“没有营养”等不良名声而饱受争议,为什么救灾一定要用方便面呢?

经历过3次地震救援的职业公益人余浩向深晚记者解释了个中原因:首先,灾害发生后,往往不具备做饭的食材和条件,需要便于运输携带的速食品进行应急救援;其次,一般灾害发生后会有大雨,大雨之后会降温,人们需要吃一些热食,比起饼干面包,方便面的热量更高;第三,灾区的水可能发生污染,在未经检测前不能使用,而烧水泡面是一个简单又省时的过程,因此救援物资一般首选方便面和矿泉水的搭配。

在紧急救援阶段,时间就是生命。“不要说做饭了,救援人员经常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在参与雅安地震救援时,余浩就曾累到端着方便面睡着。

2013年4月21日,雅安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在当地读大学的余浩赶了一天的路到达庐山,在庐山中学临时搭了帐篷,“一晚没睡好”。次日一早就加入了救援团队,白天下了一天的雨,晚上又来了很多物资,一直没怎么休息。到了第三天,他有点熬不住了,吃饭时靠着墙壁坐在地上,扒了两口面,喝了口汤,身体得到放松后,端着方便面就睡着了。睡醒之后,手里还端着方便面,但面条泡胀了,汤也冷了,赶紧扒几口吃完又继续工作。

“平时要是泡的时间长了我肯定吃不下,但那个时候有泡面吃就不错了。”余浩觉得,在灾区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方便面几乎可以算得上美食了。

余浩第一次在灾区吃方便面是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当时,年尚15岁的他在地震发生后第三天,从学校赶回了已成孤岛的汶川家中,吃了几天稀粥后,他记得送进来第一批物资就是方便面,每家每户先是一包包地领,后来是一箱箱地领,整个救援期间他吃了各种各样的方便面,有大陆的,有台湾的,有香港的,也有日本的。

“祖国的味道”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外卖平台的崛起,方便面产业开始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国22家大型方便面生产企业中,有6家因亏损严重退出市场,13家产量严重下跌,连康师傅、统一、今麦郎这些行业巨头也难逃厄运。

1月10日,过完寒假的万雅欣离开广州的家,带着两大包方便面,飞往美国加州的一所私立高中上学。元旦期间,网上突然传出台湾康师傅解散的消息,让很多人误以为康师傅不再生产方便面了,万雅欣带的这两大包方便面就是在那个时候“囤”的。当时,她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天啊!那我回美国吃什么?”

与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万雅欣在国外经常以方便面为食,一周要吃三四次。因为大部分留学生都不习惯当地伙食,买东西也不方便,下馆子又贵,而与其麻烦地做一顿饭,不如加些配菜煮一碗方便面来得更便捷。

留学两年半,吃遍各种方便面后,万雅欣还是觉得国内的方便面更好吃。“中国的方便面有那种特有的汤香味,很多口味都比日韩的有意思。”在她看来,除了老干妈之外,方便面是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祖国食品。

阿里旅行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高达31%的出境游游客会带着方便面出国,其中一半人会带3~5包方便面,差不多一天一包;而不带方便面出国的人中,也有近六成会在旅游目的地购买方便面。他们吃方便面的主要原因是“吃不惯当地伙食”。

但对于万雅欣们而言,方便面的意义不止于填饱肚子,而是异国他乡里触手可及的“祖国的味道”。她总是在各种重口味的方便面中,怀念起最爱的酸菜鱼和麻辣火锅。



来源:深圳晚报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