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给蒙牛泼盆冷水
2004-12-13 10:28:14 点击量:
2003年11月18日,蒙牛以3.1亿元夺得央视2004年度标王,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回首2003年,蒙牛在央视等媒体可谓大出风头,从3月美伊战争、4月非典到10月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其广告频频闪现央视荧屏、户外路牌,大有“有新闻在,就有蒙牛在”的气势。当然, 其市场上的表现确实不凡。据AC尼尔森统计数据,蒙牛所占市场份额已从2002年的10%上升到15%,由第四位一跃至榜眼的位置,仅次于伊利。预计2003年蒙牛完成的销售额将达到50亿元。
但笔者担心的是做企业就像跑马拉松,不但要有速度,但更要的是耐力。保持耐力在于及时补充能量,企业则需要人才、管理、资源等,一旦补充不上或补充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结局。蒙牛若一味追求发展速度,依靠广告等方式迅速催生企业规模,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可能会掩盖存在的问题,但时间一久,产能、人才、管理等问题就迟早会暴露出来。
前车之鉴
记得在2002年,熊猫手机以1.0889亿元成为标王,厦新手机也投入了5710万元,但目前排在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前列的波导、科健当时却不见踪影。摩托罗拉、诺基亚虽然也参与了竞标,却依然没有真正参与竞拍。难道是这些国际品牌没有头脑吗?难道是他们没有资金投入吗?显然不是。
作为中国商业之都的上海,对有中国企业晴雨表之称的标王不感兴趣。1997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竞标时,当秦池花3.2亿元夺得标王时,上海企业没有给予多少关注。当央视公开拍卖"标王"广告时段后,许多省级电视台也效仿,但上海的上视和东视却毫无动作。
再看那些在央视标王竞争中大出风头的企业,也没有坚持到底。1995年的春兰做了三个月的广告后,便从王位上撤退了;1996年的椰风做了半年之后,也在标王一栏里消失。以这两家企业的实力来看,退出的原因无疑是看到了另外一些花钱的方式,而绝对不是花不起钱。而齐民思在获得1997年度标王第二名之后即宣布撤出2.2亿元广告费。
我认为,宣传产品、宣传企业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理智的头脑,别学“秦池”。 例如喜之郎,每年仅在广告上的投入就将近1亿元,近90%的预算全都投放在电视媒体上,广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但多年来,其品牌传播都没有新思路,过分依赖电视广告,一旦缺乏大量的广告支持市场就会明显下滑,为了维持销量的增长,只有投入更多的广告。最终的结果是成也广告,败也广告。喜之郎将品牌核心价值确定为“亲情无价”,却并没有提炼出一句能够广为流传的口号,将大量的品牌广告在消费者的心里沉淀下来。就像一壶水烧到99度,却釜底抽薪,半途而废。“果冻我要喜之郎”,仅仅是一句产品的口号,只能卖具体的产品,并没有达到精神和文化的境界。
探询秦池们失败的原因,其中一条是将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的经验,忽略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企业,一旦形成了这种赌博性的思维,就很难用一种正常思维来看待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很难从一列快速飞奔的列车上跳下来。
把脉蒙牛
下面,我想从渠道、市场、管理的角度来对蒙牛进行一番分析。
蒙牛2004年的预定销售目标是100亿元,也就是说要在2003年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100%。但乳业市场平均增长速度已趋稳定之势,年平均增幅约为30%,要实现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100%的增幅,要么是争夺竞争对手的份额,要么是把整个市场做大。
按照蒙牛100亿的预定销售目标,假设市场总量不变,那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将让出50亿的市场空缺。也就相当于,200家年销售额在2500万元的地方乳业企业在2004年倒闭。虽说乳业的大趋势是优胜劣汰,行业最终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企业,但是要蒙牛在一年之内,打败那么多竞争对手,不容易也不现实。
这样看来,把市场总量这块蛋糕做大,是蒙牛实现2004年100亿元销售额的惟一选择。但也绝非易事。可以看到,作为市场制高点的中心城市,竞争将异常激烈。乳业企业第一梯队将在这里进行“白刃战”。目前第一梯队的乳品企业如光明、伊利等对中心城市的份额已经进行了瓜分,并且在各自的区域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况且彼此之间的竞争手段也差不多知根知底。所以,蒙牛要想在中心市场取得100%的增幅,难啊!
目前,蒙牛面临强劲对手的挑战。如:以伊利为代表的大品牌公司,在进行着把经销商变成物流配送商的转变过程,厂家对经销商的支持、管理、控制在空前地强化。导购、促销、维护等市场人员的工资、费用多由厂家负担,经销商已经由一个独立的产品经营实体,转变成以物流中转为核心的配送实体。
另外,现在逐渐被各乳业看好的酒店、餐饮也是液态奶的消费重地,但这条渠道却是将产品定位于家庭消费的蒙牛渠道的薄弱环节。作为液态奶的第一大户,其渠道资源的单一性必将影响蒙牛的长足发展。
尽管经过这几年大规模的广告攻势,蒙牛的品牌知名度突飞猛进,但在品牌美誉度、忠诚度、品牌价值等的建设方面,蒙牛并不尽如人意。 其卖点面临老化的窘境。“好钙源自好奶”、“请到我们草原来”的广告诉求,确实体现了蒙牛产品的独特之处,为其打下大片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时过境迁,乳品的同质化日益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追求营养、新鲜上升到追求个性化的层次,蒙牛若再停留在产品诉求阶段就难免使消费者移心他向。蒙牛的同城兄弟兼主要对手伊利,已经将品牌诉求及时更新为“心灵的天然牧场”,把普普通通的牛奶上升到精神的高度,让人耳目一新。
抛开销量不说,蒙牛的品牌影响目前仍不如伊利、光明,且直接体现在其品牌溢价能力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积累,蒙牛是中国乳业一流品牌的形象尚未能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更多的人把它看作那种处在一流与二流夹缝中的品牌。所以在超市里,价格便成为蒙牛与伊利、光明争夺消费者的重要砝码。
与企业高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人才问题。蒙牛以挖人擅长,但空降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国内企业的心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这种依赖从外部引进人才的模式能够支撑起蒙牛的高速发展吗?
管理是企业永久的话题,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蒙牛对其老总非凡的眼光、魄力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津津乐道,有这样的领导,当然是公司的幸事。但实际上,作为一个领导,他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对于蒙牛这样的企业来说,初级阶段也许靠老总的个人魅力就可以让公司顺利运转,但随着公司的飞速发展,人多了,事情杂了,盘子越转越大了,管理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怎么能让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稳定有序地发展?
蒙牛的快速扩张仍在继续,在此过程中,势必还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管理新问题,蒙牛能否来得及发现并解决,现在只能打一个问号。
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市场实践告诉我们,真正做得长久的企业没有一个是靠速成的,细水长流才是做企业的哲学。与伊利、光明这样的老牌企业相比,蒙牛或许知名度上已经相差无几,但其速成也带来了根基不稳的现实。根深方能叶茂,同样道理,只有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等基础工作做好了,企业才能长久地茁壮成长,否则风雨稍大一点,便可能是树倒枝折的下场。
所以,笔者建议蒙牛高层对策的一些思考:
1、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资源,适当控制发展速度;
2、客观估计市场容量与发展空间,理性制定市场目标;
3、建设与扩充自己的奶源基地,保证产能需要;
4、快速建设和补充更加健全的渠道资源,抢占市场制高点;
5、在打造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提升品牌整体形象,从而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6、积极引进人才,更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
7、完善管理机制、打造管理团队,真正通过管理出效益。
孔府宴、秦池、爱多……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明星一个个前赴后继,陷入标王的泥潭,甚至走上绝路。如今,蒙牛也从刚刚过去的新标王争夺中胜出,它会否跌入下一个标王陷阱?历史是否重演?一切把握在它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