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标准 > 普通食品 >

详细内容

【标准解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GB 31615.2-2025)标准解读

2025-04-07 16:43:07  点击量: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GB 31615.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该标准自2019年启动制定,历经2021年和2022年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定稿。为方便各位行业同仁更好地理解本标准,本网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供参考。

 

01

 

标准的适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用活的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及单细胞藻类)的安全性评价。但需注意,本标准不适用于遗传修饰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02

 

菌种安全性评价基本资料要求

在进行安全性评价之前,需收集拟评价微生物菌种的基本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菌种名称、来源及用途;

2、规范、科学的菌种分类学资料,需特别注意的是,当菌种分类学地位发生变化时,还应包含其重新分类后的名称及曾用名;

3、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菌种鉴定资料;

4、适宜于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以及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方法;

5、经诱变的菌种的详细诱变方法及其表型和基因型变化;

6、遗传稳定性资料需提供1 个生产周期内最多传代次数 2 倍以上代数的菌种关键指标或特征;

7、菌种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生产的原辅料记录、产品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要求或企业标准等生产相关资料;

8、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资料。

03

 

评价方法/试验

对食品用菌种进行安全性评价时,需综合分析国内外使用历史及安全性资料,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考察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毒素产生相关基因等。同时,开展动物致病性试验、耐药性试验、产毒试验以及必要的毒理学试验和其他活性物质测定,全面评估菌种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直接添加到供1岁以下婴儿食用食品中的菌种,还应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或其他等效方法进行D-乳酸的测定。

04

 

检验方法

该标准提供了动物致病性试验、耐药性试验、产毒试验的测定方法,并提出,除了参照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也可以参照其他等效方法。

05

 

结果判定

需综合考量菌种的致病性、产毒能力和耐药性,评估菌种食用的安全性。致病性和产毒能力判定主要依据全基因组测序、动物试验和产毒试验结果。耐药性判定则结合耐药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规定。

06

 

实施意义

GB 31615.2-2025的发布与实施,为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规范、严谨的程序和方法。完善了法规标准体系,有助于保障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和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食品标法圈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