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河北井陉“非遗”手工醋为何被拒柜台外

2015-08-10 15:54:21  点击量:


“非遗”很受欢迎 没证不能进场

       这些非遗食品被拒之门外,市场人士也表示很无奈。曾经两次拒绝了仇彦军的省会一家农产品专卖店的经销商李经理说,非遗食品很受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这种纯手工的味儿。所以在进场食品中,非遗食品会被优先考虑,但是,没证肯定不行。“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一点也马虎不得,这些市场准入政策都是必须的,像很多非遗的手工制品,的确原汁原味,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是不是达标,生产企业有没有应对各种状况的实力?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李经理说。

  北国超市负责食品采购的段经理也告诉记者,超市对食品的引入是非常严格的,不同食品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最基础的标准是“四证”一定要有,她说的“四证”是食品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组织代码证,有了这些证件,才能证明食品的合法性,万一出现问题也可追溯到厂家,这是对消费者负责。段经理说,只要有合法的证件,超市很愿意来推广“非遗”食品,比如目前超市在售的藁城宫面就是非遗食品,在超市的销量一直很好。

  据记者调查,很多市民对非遗技艺生产的食品表示出浓厚兴趣,专门跑到偏远的村里去买各种农产品。经常带孩子去乡下买农产品的谷女士就告诉记者:“由于大规模生产,很多食物没有原来的味儿了,我喜欢纯手工制品,带孩子去井陉买过醋,买过粉条,味道的确不一样。”

  “非遗”市场化

  需突破三大瓶颈

  据了解,“非遗”是一种文化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认证标准很复杂,比如要有一定的历史和独特性,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而且必须是传统工艺制造,不能是工厂化、流水线、大机器生产。在河北,每年都会有一批传统技艺进入“非遗”行列,但是,能够进入市场的“非遗”产品很少,大多数非遗技艺生产的产品还是“养在深闺”。

  “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果能将这些非遗艺术打造成产品,被市场接纳后,既能反哺艺人,也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做了多年非遗研究的业内人士李先生说,如果能把非遗的产业做大,使之具有可持续性,才会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李先生表示,很多非遗技艺难以走上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缺失、资金缺乏、难以批量生产这三个瓶颈,而这三个瓶颈彼此又息息相关。想突破这三个瓶颈,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

  部分“非遗”产品

  已打开市场

  实际上,不管是石家庄市的非遗还是河北省的非遗,都已经有一批产品蹚出了市场化的路子,让非遗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样是非遗技艺的食品,藁城的宫面早已在市场上打开销路,不仅在全国各地畅销,而且还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宫面的发扬光大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品牌开发和批量生产,上世纪80年代,藁城的几家宫面厂就相继扩建和新建,发展起了4000多个宫面加工专业户,在保持传统技艺不丢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宫面生产体系。如今,在各大超市,藁城的宫面品种非常丰富,有鸡蛋、荞麦、牛奶、西红柿等不同品种,适宜不同的消费者食用。

  赞皇的原村土布也同样深受市场欢迎,产品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欧美和韩国。一梭一线土法纺织的土布能够走出古老的过去,成为现代新宠,得益于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崔雪琴的努力打拼与找准市场、顺应时势。

  业内人士为仇彦军支招说,如果真的想打开市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需要传承者吸纳更多的制作者,引入资金扩大生产场所,达到批量生产,产品达到市场的准入标准就可以办下证件,走向市场;其次是申请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非遗的市场化道路上,政府不能缺位,应尽力为传承者提供便利。

  “非遗”市场化

  切莫背离本意

  作为河北省非遗评委之一,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的观点是,非遗走向市场化的确是一种传承的发扬光大,但是绝不能背离非遗的本意。

  “非遗是一种文化的保护,评上非遗后政府会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补助,以保护这门技术不会失传。但是,传承人切不可为了赚钱引入大机器生产,破坏了原汁原味的技艺,那就背离了非遗保护的本意,如果产品的生产技艺不再符合非遗的认证标准,非遗的称号也是会被撤销的。”袁学骏说。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