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普洱茶香醉神州

2007-09-29 10:05:46  点击量:

编者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已远远超越了它的实用范畴,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一种民族的茶道精神。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盛世兴茶”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神州大地茶馆满眼春。云南普洱茶作为一个传统的茗茶,近几年的价格和数量以成倍的速度在迅猛增长,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已经和铁观音茶“齐名”。但是普洱茶的迅猛发展亟需普洱茶文化的普及跟进,相对于绿茶来说,人们对普洱茶的文化、茶道、工艺、保健效果等知识了解颇少。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和网友的需求本网今后将不断推出普洱茶特稿,让大家认识普洱茶,消费普洱茶,以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众体魄的目标。十一长假在即,本网首次推出普洱茶系列报道特稿,敬请关注!

 

  云南山清水秀,民族众多。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云南的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等名胜令世人神往。世人说,东北三省有三宝,云南也有三宝:云南的烟叶、云南的普洱茶、云南的白药。随着普洱茶的热销,普洱茶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一时间,普洱茶风靡全国,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香港、澳门,从澳门到台湾,普洱茶醉倒了国人。不仅如此,普洱茶就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姑娘,不仅在国内受宠,而且还走出国门,远销世界各地。为了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整合资源,将茶产业发展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云南茶叶生产企业开始实行QS市场准入制度。2006年云南出台了普洱茶综合标准,当年茶叶产量达13.8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105亿元。目前,普洱茶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主要手段。

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自20075月以来,普洱茶的价格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专家在认识肤浅的情况下,发表了一些不利于普洱茶发展的新闻和言论,给健康发展的普洱茶产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消除人们对普洱茶的误解,云南省委省政府、农业厅、茶办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全国媒体走进普洱茶产区采风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中国普洱茶报等权威性媒体的记者在91620日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进普洱茶主产区。从产业采摘到茶叶收购,从生产到销售,从市场管理到行业监管,本报记者采访了大量的普洱茶实地新闻材料,下面请看本报记者来自普洱茶主产区一线的报道。

一、普洱茶千年千年大寻踪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东汉时期。民间俗有“武侯遗种”的说法。产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流域,这一带历史上曾为普洱府管辖之地,今则属于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茶叶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性喜湿润,茶树之垂直分布多在海拔 1000 2000 的山地和丘陵。历史上普洱府管辖之地群山叠翠,山间温热多雾,光热资源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微酸,土质肥厚,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 自然 条件,非常适合大叶种茶的生长。据一些地方史志记载,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古代曾有相当数量的大叶种野生茶树群落。1951年,在勐海南糯山发现的野生大茶树,高 40 ,树干需二人合抱,据专家测定树龄在千年以上。野生大叶种茶及其具备的优良品质,为当地各族人民认识茶的功能、引种栽培和制作销售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

据记者查阅有关资料,《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府志》等史料记载,蜀汉时期澜沧江中游两岸即有茶树的人工栽培,距今已有 1750 多年的历史。其时正值蜀相武侯诸葛亮征云南,于是民间流传有关于孔明插手杖而成南糯山的大茶树,以及为防瘴气煮茶叶为战士治病的传说。清光绪年间编著的《普洱府志稿》也提到:“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晋、南北朝、隋这几个时代,澜沧江两岸的人工种植茶树渐多,据《勐腊县志》载:“曼洒茶山茶树龄在 55 代以上 ” ,应为此期间所栽培。以后各山逐渐引种,扩种成数山的万亩茶园,遂成为后来的“ 六大茶山”。关于“六大茶山”,一向被认为是“普洱茶”的主要源地。唐时,普洱府地属银生节度管辖,唐人樊绰所著《蛮书》中所说的:“茶出银生(今景东县)城界诸山, ” 指的就是后来的六大茶山。清代方志学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介绍说:“ 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耑、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 光绪《普洱府志稿》则说: “ 茶有六山,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1957 年,云南农科院专家新定六大茶山为:“ 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 ” 除攸乐属于今天的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今日之勐腊县境内。

宋元时期,普洱茶的栽种更为普遍。据《澜沧县志》称:“ 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又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 。明朝万历年间, “ 普洱 ” 一词首用做为这一带的地名, “ 普洱茶 ” 这一名称也在民间茶叶交易中逐渐地通行起来。明人谢肇涮所著《滇略》一书提到: “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 说明明代 “ 普洱茶 ” 已普遍受到云南各族人士的喜爱。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说: “ 普洱茶出云南普洱 ” 。清雍正七年( 1729 年),普洱府正式设立,下辖六大茶山、橄榄坝及江内六版纳(即普洱、思茅、普腾、整董、勐乌、乌得)等地。清代《新纂云南通志》载: “ 普洱(茶)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 ” 清人阮福的专著《普洱茶记》则称: “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 ” 清道光《普洱府志》也说: “ 普洱茶名重京师。 ”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普洱茶 ” 已闻名遐迩,且大量运入北京,受到京城人士的广泛喜爱。

“ 普洱茶 ” 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名茶,其主要原因,一是产地均在高海拔云雾山中,系无污染的纯天然茶叶,滋味醇厚,经久耐泡;二是采摘和制作方法 独特。光绪《普洱府志稿》云:其茶 “ 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二月间开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月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即染其气而不堪饮。 ”

普洱茶的茶质优良,具有茶叶肥壮、叶质柔软、浓绿,芽头壮实、白毫显露等特点,冲泡饮用时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醇厚回甘,毛尖清香如荷、新绿可爱,内质外形兼优,不仅具有一般茶叶解渴、提神、明目、解油腻的作用,还有消食、化痰、利尿、解毒、减肥等功效。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 “ 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 ” 历史上,由于普洱一带 交通 不便,运输主要靠马帮。为了便于运输, “ 普洱茶 ” 多制成团、砖、饼等形状的紧茶。紧茶千里之遥运输,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成黑色,味有陈香,有别于其它茶叶之味道,别具特色。此外,这一区域栽植的茶树由于是大叶种茶,嫩芽有显著的白色细毛,故所制毛尖,略呈银白色的光泽,所制红茶色浓味厚,无印度、锡兰茶之辛涩味,颇合欧美人之饮茶习惯。在一些地区的茶树还因与樟树混作,故在品质上又另具特点,即与酥油极易混合,因而又特别受到藏民的欢迎。

在普洱茶已普遍受到大众欢迎的基础上,清初被朝廷列为贡茶,沿贡直至宣统年间。清张泓的《滇南新语》中记有: “ 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贡。 ” 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清阮福所著《贡茶案例》中记述普洱贡茶的采摘情况为: “ 于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 ” 采办情况为: “ 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解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 普洱贡茶从采摘、加工到包装,都极为精良,故深得皇室的喜爱,并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亦有对 “ 普洱茶 ” 、 “ 女儿茶 ” 的描述。其第六十一回中写道: “…… 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 ‘ 该闷些普洱茶喝。 ’ 袭人、晴雯二人忙说: ‘ 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 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风采和鼎盛名气。

关于 “ 普洱茶 ” 的栽种、采摘和制作, 20 世纪 50 年代在西双版纳所做的民族调查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可以作为史志之补充。据调查,当地不少县份都产茶,茶山多为村社公有或私有,由其地各族民众栽种,如勐海坝子四周山区的茶山属傣族,南糯山属阿卡人,攸乐山则全为攸乐人所栽种。所产之茶具有色浓、味厚、嫩度高的优点,而这主要是与其地春季气温迅速升高,夏秋之季雨水多,白天温度高,夜晚气温低,全年又多雾露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每年采茶的时间开始于清明前半月,历时二个半月,所采之茶为春茶。因采茶时间先后与叶的嫩老不同,春茶又可分为四等,即:毛尖、细黑条、粗黑条与老茶,亦有将春茶分为雨前春茶与雨后春茶,或将老茶称为夏茶者。秋季 7 月底又为一采茶季节,是为谷花茶,亦有毛尖、细黑条、粗黑条与老叶茶之分,先后历时二个多月。春茶味佳,谷花茶色好,前者产量多,约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毛尖茶产量少,每人每天不过采得 5 斤左右,其它各种茶,尤其是老叶茶则可采到 30 斤。但在南糯山的阿卡人,每天工作不过 6 小时,所采茶叶至多不超过 12 斤。

茶叶的制造,除茶农自行初步制成散茶外,在佛海又设有私营茶庄,收购散茶复制成紧茶、圆茶、砖茶等,佛海茶厂与思普茶厂还利用新鲜茶叶制成红茶和绿茶。“散茶”的制作程序是:白天茶农采茶,当晚抄拌至叶萎后,置簸箕内用手揉搓至出汁液为度,便成条索,再行抖散,继以日晒,达半干时再揉搓,晾干后即成散茶,一般均置竹筐内。“紧茶”则是在茶庄收购散茶后,以等量的细黑条做包被 —— 俗称面茶或梭边,以粗黑条做底 —— 俗称高品茶或二届茶,以老茶做心子,此种老茶多为老叶,需由人工用大刀剁细后,始能 应用 。制时依次将三者放入铜制筒子,待蒸热后,用布揉制成锥形,名为 “ 锭 ” ,然后堆置使其发汗即可出售。 “ 圆茶 ” 的原料较紧茶为高,用粗黑条做心子,细黑条做面茶,而且以毛尖做为盖面,经两次加盖,用布袋揉制成圆饼。“砖茶”则是取原料较好的春茶,制成砖形。“ 红茶 ” 与 “ 绿茶 ” 均取新鲜毛尖做为原料,设备与技术亦较制紧茶、圆茶等为复杂。

“普洱茶”所具有的这些优良特性以及独特的制作方法,是其在历史上名扬海内外,成为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的重要因素。

二、普洱茶是茶也是药

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他究竟属于哪一类茶,一直颇有争论,比较权威的结论认为它既不属于绿茶和红茶,也不属于黑茶和白茶,应该属于独特的茶品,可以单列为一类。经过一千多年历史验证了的适合大众需求的健康饮品,它的最基本功能始终作为消费品存在,但古今中外都有各种关于普洱茶效用的记载和研究。史料中多以入药的方式记录普洱茶的功用,现代研究则侧重对人身体健康的益处。但总体来说,普洱茶在给人带来享受和品位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

普洱茶的医药保健功能,从古代到民国以前,有不少史料记载。清代名家赵学敏于乾隆三十年(1765)辑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在其卷六《木部》有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茶膏)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桑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普洱茶能治初起之霍乱、痢疾等症,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茶微苦微甘而凉,……普洱产者味重力峻,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零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在《本经逢原》书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历代名医和药学著作对普洱茶的功效亦有其记载,在《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忡:普茶去油腻,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末,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愈。”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消胃生津。功力犹大也。”《物理小知识》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百草镜》载:“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用、三大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吴大勋在《滇南见闻录》中言:“其(普洱)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明代万历年间,王廷相作《严茶议》,其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清光绪《普洱府志》卷之十九载:普洱“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温,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清代张庆长撰《黎歧纪闻》中言:“黎茶粗而苦涩、饮之可以消积食,去胀满,陈者尤佳。大抵味近普洱茶而功用亦同之。”

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普洱茶效用的研究,包括中国的、日本的、法国的、美国的,现在有四十多个国家在做茶方面的研究。经过医学实验,证明普洱茶确实有降血脂、改善代谢,特别对一些中老年人消化系统帮助消化方面有明显的功效。饮茶能防治放射病,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茶有良好的“抗辐射”效应,茶中含有能抗辐射损伤的多种儿茶素,谷胱甘肽、脂多糖及维生素C等,儿茶素能吸收放射性物质锶并能排出。

普洱茶杀灭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医学家梁明达、胡美英两位教授对此作过深入研究,并在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作过学术交流,他们用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功效,在普洱茶作用后,癌细胞由多边形浓缩变圆,伪足缩短量减少,失去贴附及游走的能力,甚至脱落浮起丢失,核及集内出现空泡,核仁固缩或碎裂消失,染色体变缩或结互凝结,核糖体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DNA合成减少,核分裂停止,这些变化均可证明癌细胞在普洱茶的作用下,由变性趋向死亡,用环磷酰胺诱导C57小鼠的细胞突变,实验组同时用茶水灌胃,发现普洱茶有对抗突变的作用,也就是有防癌的功效,其有效成分是普洱茶酚中的B组化学成分,经测定普洱茶会有多种丰富的抗癌维生素。多批动物实验证明,幼鼠长期饮茶,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力均无影响,对成年胖鼠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而且能使其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教授说,可以确认长期饮用普洱茶是有治疗肥胖症的作用的。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授主任爱米乐•卡罗比医师实验结果证明,普洱茶对脂肪的代谢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凡饮用云南普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年龄在40岁至50岁的病例效果更显著,对降低人体所含脂类化合物效果好的占37%,效果中等的占33%,对降低人体所含三酸甘油酯、胆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昆明医学院临床试验也证明,使用云南普洱沱茶治高血脂55例与疗效较好的降脂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云南普洱茶的疗效还高于安妥明,它降低胆固醇的效果则与安妥明相似,且长期饮用无副作用。法国国产健康和医学研究所的临床试验表明,普洱沱茶可降血脂,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两个月内血脂下降22%,日本野节夫和增山一郎合著的《功效奇异的普洱茶》一书,更在日本掀起了普洱茶热。湖南医科大学曹进教授对普洱健齿茶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进行了实现研究,证实了普洱健齿茶具有抗菌斑形成作用,其有效浓度在0.125~1%之间,以1%浓度效果最佳。普洱健齿茶的抗菌斑形成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葡糖基转移醋(GTF)活性,抑制了胞外葡聚糖的产生。该校的赵燕技师曾对普洱茶的防龋作用作过实验研究,通过对普洱茶中的氟化物及茶多酚含量的动态观察,证实了普洱茶有其防龋作用,此成果研究曾带到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交流过。普洱县医院19968-10月,曾对60岁以上的100名老年人做过饮普洱茶(30)前后血脂中的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同时测定100名当地居民饮开水(30)前后的TGLDL-C的水平,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发现,饮开水的对照组100人,在实验前后30天,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没有差异,对照比较值P>0.05,而实验组100人,饮茶30 天前后,TG(甘同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有显著性的差异,对照比较值P<0.05,说明普洱茶有降低老年人血脂的作用。

饮茶还能抗衰老,是因茶中含有维生素E和多种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东西物产株式会社社长坂本敬四郎说:“云南普洱茶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时常饮用就会感觉到不胜枚举的保健功效,为了全世界更多更广的人们的健康,应该普及饮用。”

三、普洱茶古今万里情

据清乾隆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茶不知显于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根据这一说法,可知唐代普洱茶已经行销到西藏。

据当代普洱县一些文史工作者的考证,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一带设置“利润城”,从茶叶贸易中获取利润。到了唐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又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途中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澜沧江内大片地方为其辖地,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六大茶山。当时,外界已对“普洱茶”有着大量的需求,特别是居住在藏区的民众。由于“普洱茶”所具有的优异品质和适应了以肉类与乳制品为食的藏民的生活习俗,藏民们不惜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跋涉丛林,行程数千里,以藏区的马匹、乳制品、藏药等换取普洱茶。普洱茶使藏民日常所需的酥油茶更具风味。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条经步日、下关、丽江而至西藏,靠人背马驮“以马易茶”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沿走至20世纪50年代初,此后随着公路的出现而消失。至今,普洱县还有一些老人称呼这条路线为“后路”。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清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和销路较好,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十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茶山,达“数十万”之众,因而不断出现事端。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后,即在思茅城内设普洱茶局管理茶叶的种植、加工制作及销售,并将原思茅城内私营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园饼茶,又称为“园宝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园”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所生产的“园宝茶”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洲、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乾隆年间,清廷对普洱府茶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将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列为贡品,年解贡茶660担,贡后方允许民间私商进行交易。康雍乾期间,清政府还在普洱一带开采铜矿和盐矿,这对当地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商贾旅人聚集,也带动了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年一度春末夏初的“花茶市”,南北商人来往如织,城内摊点遍布,店铺林立,城外帐篷如云。马帮出入,土特产品及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的交换日益发展,饮食业和人马旅店应运而生。普洱天天为街,日日为市,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成为滇南商业活动中心。磨黑、石膏井、勐先、满磨街等集市亦随之形成,并日益兴隆,据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出现了“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夷汉杂居,男女交易,士农乐业,盐茶通商”的繁荣景象。道光年间,普洱一带的商业达到了鼎盛,且有行商、坐商和货郎之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同治年间,普洱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会馆十余处,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这些商号多数经营并加工茶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思茅厅内,设有茶叶总店,除专制“八色贡茶”外,还加工各种紧团茶、园饼茶和毛尖茶。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信仁和”、“广益祥”等数家。汉族商人、地主还以客户身份进入易武产茶区,利用“夷民难以撑持门户”的时机,典进茶林,在易武、勐海开设茶庄,收购茶叶。

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二年(1923年),普洱府撤销。民国三年(1924年),将迤南道(驻普洱)改为普洱道,辖宁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缅宁10个县及普思沿边行政区(车里)。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关门,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1937--1945),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瓶酒、罐头及其它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外,另有西北路经景谷、镇沅、景东等“后路地”至大理乃至西藏,输出茶叶、棉花等,输入菜油、白糖、冰糖、面粉、乳扇、核桃、干柿饼等,称为“后路货”;东北路由普洱经墨江、元江至石屏,输出食盐,输入豆腐皮、豆腐干、松子等,称为“石屏货”;东南路经江城出越南莱州至海防,输出紫胶、樟脑(冰片)、茶叶等,输入工业品、生猪、牛、粮食;西南路经思茅、六顺至澜沧,输出食盐、土布、银饰、黄烟,输入棉花等。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泰国、印尼、日本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到佛海一带,国外交通受阻,内地交通不便,因而产销情况大不如前。紧茶主要销往西藏,大部分须经缅甸、印度转道而入。圆茶经缅甸、泰国,以仰光、曼谷两地为集散地,销往南洋、香港,北至土耳其。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之后,则销路中断。由于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刈草,任其荒芜。

建国后,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鼓励茶农加工栽培,增产出口,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总体来看茶价低贱,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正常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量销量都不高。六十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澜沧县的惠民、勐滨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花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精致茶叶品种规格,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进入80年代以后,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在思茅县的倚象、普洱县板山、江城县牛洛河、澜沧县惠民和富班,建成连片的上万亩高标准集约型商品茶生产基地。1988年,建成投产的思茅柏枝寺茶树良种场,种植茶树60个品种,其中大叶种茶种29个,并向本省和贵州省的一些地区提供种苗,推广经国家鉴定的优良茶树品种。20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开始在中国大陆萌芽,普洱茶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普洱茶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当中,此时的普洱茶主要是以礼品的形式在这些人群当中流通。普洱茶市场逐渐走向复兴之路。1993年至今,在普洱茶产地和集散地的普洱市已成功地举办了八届“普洱茶文化节”,对于普洱茶的研究和交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当地的有识之士也在积极挖掘和建构普洱茶文化,志在“以茶广交天下、以茶联谊、以茶促文、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致富”,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以及勤劳淳朴之民风民俗的重新确立。由此可以看到普洱茶市场日渐复兴的趋势。2000年至2001年,随着普洱茶的慢慢普及开来,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由于大部分厂家采用的茶青都是台地茶,再加上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还不够,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生茶。2001-2002年,随着台湾、香港等地茶商陆续进驻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由于这些茶商较早的接触普洱茶,经过他们的宣传和普及,喝普洱老茶慢慢成为消费主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风气一时在消费者中流传。并且此时的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广宣传也逐渐展开。20032005年,是普洱茶的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云南的千山万水之间,普洱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此时的普洱茶市场也进入一个你争我夺的混乱时代。收藏市场、拍卖市场迅速扩张,消费市场、礼品市场进一步囊括普通消费者。普洱茶茶叶产品从当初的台地茶、古树茶、野生茶等茶青的竞争和不同山头茶青的竞争,进入一个以品牌为导向的普洱茶竞争时代,这也是普洱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马帮进京、贡茶回归等大型活动的举办,让云南普洱茶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品牌。

2006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云南考察期间,深入云南茶区,亲切了解云南茶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云南茶产业的关心和重视。以普洱茶为主的云南茶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都大副增长。2006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71.3万亩,投产面积267.3万亩。茶叶总产量13.82万吨,其中普洱茶8万吨,茶叶综合产值约105亿元。以普洱茶为主的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热点和亮点。

四、普洱茶香文化厚

据说最早发现和利用普洱茶的是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先民“濮人”。而普洱茶以其集散地和原产地普洱而得名。据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早在 1700 多年前的三国,普洱府辖地内就已经开始种茶。而历史文献中关于普洱茶种植的最早记录,是唐代樊绰的《蛮书》:“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明代,“普茶”正式载入史书。明谢肇制在《滇略》中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普洱府逐渐成为当时茶业贸易的集散地。到清朝,普洱茶因为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普洱茶名扬天下,成为皇宫中的至尊饮品。普洱茶也沿着茶马古道,销往各地,为世人所熟知。

“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有密切的联系。“茶马互市”主要是用中原产的茶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饮乳食肉,缺少蔬菜,不仅不易消化,且易积热;而茶之功用,能释滞消壅,泣喉止渴。所以西北少数民族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达到没有茶就无以为生活的地步。有“倚中国茶为命”之说。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采取利用“茶马交易”的方式与西北民族联系。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 756 年)与回纥茶马互易,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历史。北宋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茶叶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置榷茶和买马司。南宋,中原的战马有相当多一部分来自大理。元代,朝廷废止茶马交易的治边政策。到明代,朝廷恢复了茶马政策。由于茶产于内地,交通不便,价格高昂,以至“以金一两,易茶一斤”或“一驮茶易一上驷”。历代朝廷,用内地的茶与西北诸民族交换马匹。即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马”。清代,政府对茶马贸易的控制有所松动。私人经营茶马贸易增加,政府经营的茶马互市费茶多而获马少,得不偿失,最终在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终止了官营茶马贸易。随着茶马交易的兴盛,勤劳的各族人民,从西南边陲到遥远的西北赶着马,开拓了漫长、崎岖、艰险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运送茶叶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是将普洱茶运送到康藏地区的道路。茶叶传入吐蕃的时间,至迟在公元八世纪初。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藏文《汉藏史集》的第十三章题为“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记述了公元 679 704 年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茶叶和碗传入西藏的情况。 普洱茶行销藏族地区的年代很早,到明代已很发达。明末云南各族人民坚持抗清斗争达十七年之久,以至对藏区供应的茶叶减少。清兵入滇后,藏胞即来交涉茶马贸易。顺治十八年( 1661 年)三月,“北胜(永胜)边外达赖喇麻干部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川互市茶马”。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在北胜川开茶市以藏马易普洱茶。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方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达五百万斤之多。同时汉族、白族、纳西族商人也从普洱贩茶供应藏族地区。运送茶叶到西藏的马帮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大约 3100 多公里。另一条就是从普洱茶原产地六大茶山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罗隆、工布江达、到拉萨。全长约 3800 多公里。

普洱茶还向南运往东南亚诸国销售。通往东南亚诸国的普洱茶运输线主要有 3 条:一条是从勐腊的易武出境,进入老挝的千补掌,转到越南的河内;一条是从勐腊进入老挝的朗勐拉邦,再到万象;由万象南下到柬埔寨的金边;一条是从勐腊的勐捧、勐润处境,经过老挝到泰国的清迈,再南下曼谷。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在普洱茶的繁盛时期: “ 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 。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 和《大清一统志》都有 “ 蛮民杂居,以茶为市,仰食茶山 ” 的记载。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 ( 公元 18211875 ) ,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买茶。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 5 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牛梆之声,终年不绝於耳。普洱茶成为皇朝贡品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正式入册上贡清廷御用。雍正 7 8 月初六(公元 1729 928)云南巡抚沈庭正的宫中进单上,清晰的记录着: “ 大普洱茶两箱,中普洱茶两箱,普洱大茶 100 个 ” 。在此后的 200 年时间里,普洱茶在朝廷成为宠物,王公贵族争相追捧, “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 。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尊贵的象征。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喜爱和推崇,可以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乾隆皇帝御制诗《烹雪用前韵》中可见一斑, “ 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 清嘉庆 4 9 19 日,军机处查处和珅府之日,同时查抄了任过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府邸,在军机处的财产抄没清单中,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查得 “ 普洱茶三百八十八团又五桶、茶膏一百九十匣 ” ,这份抄没清单送到嘉庆帝手中后,其他财物收归国有,而普洱茶则被嘉庆帝圈点为御用。在慈禧太后的寝宫长寿宫里,至今还保存着慈禧用过的普洱茶供人们参观。

普洱茶作为朝廷贡品,不仅加强了朝廷和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同时也发挥了许许多多的作用。普洱茶在清廷,除了成为皇帝享用的御品、宫中祭祀的最高用茶外,还是清代外交斡旋的国礼,成为代表朝廷威仪的国茶。清乾隆 57 年,即公元 1752 年,英国国王派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 95 人前来祝贺乾隆帝 80 大寿。作为回赠,乾隆帝 3 次回赠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礼物,其中,普洱茶共计 88 团、普洱茶膏 14 盒。后来皇帝还用普洱茶赏赐高丽、琉球等藩国使臣。普洱茶还可入药,而且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慈禧太后每天清晨都要用普洱茶漱口,据说用它来洗澡,还可以预防老年皮肤瘙痒。 “ 清宫保健三样宝,燕窝人参普洱茶 ” ,一时成为美谈。

“ 普洱茶 ” 传承历史精华,在当代已经成为世界消费热点,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三个稳固的支点:一是其优异而独具特色的品质,以及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效,可以满足当代人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二是其收藏和投资价值。 “ 普洱茶 ” 为众多茶类中唯一后发酵茶,其存放年份越长品质越好,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特征。基于此,经营 “ 普洱茶 ” 风险小,卖不出去的茶仍然可以在贮存中陈化增值(前提是 “ 非劣质 ” )。这不仅降低了 “ 普洱茶 ” 经营成本,还带动了 “ 普洱茶 ” 收藏。市场需求与 “ 普洱茶 ” 可饮可藏的特点,决定了其收藏投资的增值。陈年 “ 普洱茶 ” 的成型需要时间:好的青饼,需要存放 8-10 年;好的熟饼,需要存放 4-5 年。因此,每年就有大量的 “ 普洱茶 ” 被商家和民间茶人收藏陈化,其收藏陈化的周期实际也就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三是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消费。 “ 普洱茶 ” 产业,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个产业,她不仅是一个饮料产业,更是一个文化产业。 “ 普洱茶 ” 热,拉动了云南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多业并举。 “ 普洱茶 ” 产业,成为拉动 “ 普洱茶 ” 产区经济增长的链条,成为 “ 普洱茶 ” 产区的优势产业、骨干产业,成为 “ 普洱茶 ” 产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特色产业。 “ 普洱茶 ”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名优品牌及生产营销规模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名优品牌及其规模发展,就不能使 “ 普洱茶 ” 这一优势资源转化为地方支柱产业和支柱财源。

“ 普洱茶 ” 品牌,首先必须体现传承千年的普洱茶文化,体现其在众多茶类中所独享的 “ 有生命的古董 ” 、 “ 茶中之茶 ” 的美誉。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药用保健功效、心理功效, “ 普洱茶 ” 品牌还要传递健康、享受休闲等信息。尽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更新,但是一些固有的传统文化不会改变,康泰、祥和、悠闲、安静依然是 “ 普洱茶 ” 品牌的传统基因,也是 “ 普洱茶 ” 与茶文化千年传承的原动力。因此, “ 普洱茶 ” 品牌打造,首先必须稳固这些传统并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同时,为了吸引新潮人群, “ 普洱茶 ” 品牌的特质,还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研究、开发和细化。当今社会正向多元化发展,传统与时尚,保守与激进,既是意识形态的分化,也是消费者消费观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因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年龄、收入、性别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消费群体,并可以由此更加细化,如:不同的时间、地点,正常家居或出差、旅游等,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消费点。因此,要在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消费点中让消费者产生相同的购买欲望,就必须打造强势 “ 普洱茶 ” 系列品牌,以不变的品牌去引导变化的消费者。

五、普洱茶业发展健康来支撑

近些年来,最初从港澳台兴起的普洱茶热,逐渐向广东、云南、福建及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些大城市漫延,并大有走向全国之势。普洱茶热,无疑给云南省广大茶农、茶企和茶商带来了实惠,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让来之不易的普洱茶热长久地坚持下去,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顺利地发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那么,普洱茶热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认为综合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普洱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专家们考证,人类饮茶的历史已有 5000 年,普洱茶的兴起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 1700 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围绕普洱茶形成了众多精彩的茶文化,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传说、典故、诗歌、文艺、绘画、礼仪、习俗及现代的茶道、茶艺等,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普洱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有精神上的享受。品普洱茶,就是品历史、品文化、品人生。这是普洱茶吸引众多消费者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普洱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产于云南澜沧江中下域地区。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肥沃的土地、湿润的空气及充足的日照,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天然条件,是任何其它地区无法取代的。专家们说,即使勉强把这里的普洱茶树移到其它地方栽培制成茶,也不会有普洱茶原来所应具备的品质特性。所以普洱茶是上天赐给云南人民的礼物。第三,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性。中国有众多享誉中外的名茶,如龙井、乌龙、铁观音、大红袍等等,但这些名茶天生是以 “ 鲜 ” 取胜,而普洱茶是以 “ 陈 ” 取胜,是 “ 能喝的古董 ” 。越陈越香,越陈价值越高,越陈人们越爱,这一特性是其它任何茶都不具备的,也是普洱茶受到众多茶人、茶商和消费者追捧的真正原因。第四,普洱茶具有满足现代人生活的多重功能。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普洱茶具有良好的消炎、利尿、养胃、降脂、降压、减肥、防癌、抗辐射等作用,这些功能作用正好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喝普洱茶成为一种时尚,就不奇怪了。

当前,普洱茶热中还有值得关注的问题。普洱茶热起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令人高兴的事。然而,在高兴之余,也有的人担心这种热究竟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大热之后大冷。我们说,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没有一点道理。因为普洱茶曾多次发生过 “热”和“冷”的事情。1989 年,茶叶大战,使我省一些茶厂关门,茶农收入锐减,茶叶市场一蹶不振,持续低迷十几年;台湾地区兴起普洱茶热十几年, 2002 年因为一些媒体的误导,造成普洱茶市 “ 崩盘 ” ; 2005 8 月份某媒体爆出广东 “ 猪圈普洱茶 ” 的新闻,使云南、广东普洱茶交易遭受了近 10 亿元的损失。这说明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盲目乐观,特别是要警惕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省普洱茶产业发展总的来说是正常的,呈现一派兴旺和光明景象。但是,通过我们近半年时间对昆明大小茶叶市场的考察了解,从中看到了一些隐忧:一是普洱茶经营规模急速扩大。据了解目前仅昆明地区已有各种茶店、茶铺、茶艺馆等近 5000 家, 6 个茶叶批发市场,有的还在筹建新的“茶都”、“茶城”。象这样的扩张速度和规模是否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笔者不敢妄断。但有一点我们是亲眼看到的:有的茶叶市场人流量偏少,甚至显得冷冷清清。有的经营者感到生意不好做。有的茶铺刚租没几天就贴出转租的告示。这从一方面提醒我们,投资者必须看准方向,不能盲目跟进。二是对某些名牌产品过分炒作。面对普洱茶的销售热,有的商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对一些走俏品牌茶品囤积居奇,任意抬高要价。有的茶品出厂价并不高,也就 50 元左右,但到了一些经销商手里没有几天来就炒到 160 元。有的茶品几乎一天一个价,让人无所适从。也许商家们会说,这是供求关系,市场决定。其实,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按经济学观点,同一个商品价格高的时候人们的购买欲望就会下降,相反价格低,人们的购买欲望就会增强。如果茶价过高,特别是一些人为的炒作,导致茶价虚高,长此以往,消费者就会出现 “ 品牌转移 ” ,移情别恋选择其它的品牌,这对生产厂家和经营者来说都是不利的。为了规范市场,嬴得更多的消费者,生产厂家和销售者都应根据成本确定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而不能任意抬升价格,更不能因为产品一时的走俏,见风长,挫伤消费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凡成熟的有远见的商家不会一味地只想到自己赚更多的钱,而是要把一定的利润留给顾客。他们真正懂得在商品经济时代,顾客永远是上帝,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铁律。三是生产厂家混乱。目前,全省生产普洱茶的厂家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据一位茶庄老板讲,他们一个镇生产普洱茶的工厂就有数十家,有的根本就没有办理证照,属于 “ 三无 ” 工厂,有的就是个家庭作坊。这样的条件还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吗?由于生产厂家过多过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产品良莠不齐,品牌五花八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洱茶的整体形象。四是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普洱茶大多数质量是有保证的,特别是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普洱茶可以放心饮用。但也有的经营者,素质低下,利欲熏心,销售低劣茶品,或以次充好,以新充旧,假冒名牌,或花言巧语蒙骗顾客,特别是不懂茶的外地顾客。对这些现象目前缺乏有力地监督查处,致使一些假冒名牌产品堂而皇之的在店铺里销售,扰乱了市场。长此以往,必然对云南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目前该省普洱茶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全省普洱茶产业的顺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对策:第一,应尽快将普洱茶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我省一个新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据统计,目前我省 128 个县中有 99 个县生产茶叶,参与种、制、售茶人数 1300 多万。今年前 3 个季度全省茶叶达 13 万吨,其中普洱茶 8 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 90 亿元,这可以说是个 “ 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 ” 的产业。目前各级政府对普洱茶产业发展已引起高度重视,但还未明确提出把普洱茶作为全省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建议应尽快明确把普洱茶作为全省一个新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并把它明确写入有关文件,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在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整合资源,规范市场。目前由于普洱茶走俏,市场前景看好,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进入普洱茶生产行业,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产品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低,好原料生产不出好茶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有的地区恶性竞争,抢夺资源,占山为 “ 王 ” ,生产秩序混乱,厂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制止无序竞争成了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担起责任做好产业导向,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普洱茶生产秩序。要大力推行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模式,互利互惠、自愿联会,在茶农、茶厂、茶商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共同促进普洱茶生产的发展。在销售的各个环节,要改变目前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制止少数人的炒作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提高经营门槛;加强教育,增强经营者素质;采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坚持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一些违规经营者作出相应处罚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措施,逐渐规范普洱茶市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第三,树立品牌意识,创立更多知名品牌。普洱茶火了,做茶的人也多起来了,市场上摆满五花八门的茶品,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茶品虽多,而大家所熟悉的品牌却不多,特别是一些知名品牌更少。由于没有品牌的区隔,经营者都可以说自己卖的普洱茶最好,茶品的优劣难以识别,消费者购买茶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少生产厂家由于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他们生产的普洱茶本来质量很好,但却卖不出好价,这种 “ 有品质无品牌 ” 的局面,影响了普洱茶产品价格的提升,降低了行业的效益。如今的社会已进入品牌时代,品牌代表品质,能够大幅提升产品的价值。品牌还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普洱茶要做强做大,并作为我省一个新的支柱产业,需要大批知名品牌支撑。因此,普洱茶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下最大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对历史上出现的那些老字号品牌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历史,重铸辉煌,搞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产品,摆脱目前普洱茶整体热,但市场产品品类单一、雷同、知名品牌稀少的局面。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普洱茶推向世界。如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产品的全球化。一个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满足于本地区、本国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本地区、本国以外的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只有这样,你的产品才能做强做大。普洱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必须走这样的路子。事实上,几百年前普洱茶早已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如今,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让世界更多的人喝普洱茶,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也许有的人会说,现在普洱茶在国内卖得很火,甚至供不应求,没有必要走出去。这是一种商业的短视。普洱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年年都在生产,随着产量的增加,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不可能永远保持现在的热度,而且现在国际市场广阔价格空间很大,卖价大大高于国内市场,企业可获取更多的利润。据一位参加国外茶叶展销会的茶商说,她们公司生产的一个茶饼,国内也就卖 100 多元,但到了展销会轻轻松松卖了 1000 多元,还供不应求。不仅如此,她们通过参加展销会开阔了眼界,结交了客户,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为今后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事实证明实施走出去战略,无论对企业或是对整个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增强走出去意识,把握时机,跳出自我封闭的小天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壮大自己,为繁荣我省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五,避免盲目扩张,走优质优价的路子。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上看到一些消息:有的地区为大力发展普洱茶产业,提出不少雄心勃勃的口号:“以茶强县”、“以茶兴市”、“以茶脱贫”等等。有的还具体规划每年要在本地区发展多少万亩茶园,几年后茶叶种植面积要翻几翻。我们不反对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出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地区普洱茶。但我们不主张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因为有历史教训。从数量上说,目前我省茶叶种植面积已居全国之首,大约 300 万亩,但大多以传统方式生产经营,名优茶产量低。特别是拿到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绿色有机茶品,在市场上所占比重很少,精品、名品的数量也相当有限。在价格上,普洱茶与龙井、铁观音等一些名优茶相比,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一公斤上好的普洱古树晒青毛茶,在茶区卖价也不过 200 多元,而一公斤新上市的龙井却可卖到 4000 -7000 元,其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因此,要想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不能再走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的路子,而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走优质优价的精、深加工为核心的技术产业化之路。要下决心改造现有的低质低产茶园,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绿色有机茶是眼下和今后茶叶消费市场的亮点和趋势,也是目前打破欧盟“食品安全法”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一些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最好的武器。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种低质低价的产品会逐步退出市场,而生产从土壤到茶杯都符合健康卫生条件的普洱茶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谁能真正意识到和认真应对这种变化,谁就是普洱茶市场上的最大嬴家。第六,继续做好普洱茶的舆论宣传,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广大茶人、茶企、茶商的积极策划和众多媒体的热情宣传,开展了诸如古道寻访、名山藏茶、马帮进京、拍卖捐赠、举办展览、交易、博览会等多种活动,大大提高了普洱茶的知名度,营造了普洱茶市场氛围,促进了普洱茶兴起。然而从全国来看,普洱茶热仅仅是开始,除广东、云南、福建及少数几个大城市,华东、华中、东北等地区仍是绿茶的天下,普洱茶并未完全打开市场,所以普洱茶的市场空间仍很大。从消费群体看,普洱茶消费大都是一些文化人、公务员、企业老板等中高端人群,普通人群喝普洱茶的还不算太多。从消费意识上看,相当一部分人还比较脆弱,不够成熟,有的人是为了赶时髦,喝普洱茶并未成为必需品,实现常态化,遇有风吹草动,这些人就可能发生恐慌、拒喝、停购等现象,对普洱茶的生产、销售带来冲击。因此,要继续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普洱茶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群了解、认识普洱茶的价值,成为普洱茶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要对普洱茶的功用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宣传,引导和培养健康成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群体,促进普洱茶产业的顺利发展,使普洱茶成为我省继云烟、云药、云卉之后,开在云岭大地上的又一朵奇葩,放射出更加灿烂奇目的光彩!

六、普洱茶构建和谐前景

党的16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2005219,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2005101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由20063月,全国人大会议按建议制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建议,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实现强国梦的灯台和航标。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5万亿元,财政总收入3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神六升天,高新技术取得重大发展,农业稳定发展,工业体系建成,进出口1.38万亿美元,13亿人生活不断改善,存款14万亿元(国有资产12万亿元)。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中国的伟大成就背后,尚有大量深层次矛盾,必须一一解决,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收入分配矛盾突出。所以,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五个统筹,以克服这些矛盾。在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全面小康建设中最大的难点和关键是城乡差距拉大。城乡问题实质是“三农”问题,是农村发展全面滞后,农业生产力低,农民收入很低及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胡总书记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重视农村是党的一贯方针,解决“三农”,国之要政。以区域来说,东部经济是西部经济的2.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七倍以上。

在云南省,如官渡区,财政收入9亿元;而西盟仅500万元。9亿农民贫穷,城市再发展,中国不会全面小康。大部分人低收入,少部分人高收入,社会不会和谐,难于长期稳定。注重三农、解决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是今天中国实现强国之梦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战略。城乡平衡只能靠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剩余劳力找出路来解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的关键、中心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胡总书记在《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文中强调,“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农特税,实行粮食生产补贴,税费改革,农民务工身份、户口的改善等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使农村万马奔腾、气象一新。十一五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一切建设,都必须有钱才能实现。除了国家扶持、城市支持之外,根本的经济来源是靠农村自己发展生产来解决。靠开发当地农业优势资源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财富来实现。

优厚的云南茶叶资源是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茶产业的发展,2005年专门召开了全省茶叶工作会议,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562号),提出要将“云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到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要保持300万亩左右,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采摘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出口创汇达到7000万美元,茶叶总产值达到7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10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投产面积280万亩,茶叶总产15万吨,出口5万吨。全省茶叶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亿美元。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闽、浙茶叶早一个月以上;采收期长达10个月,有利于均衡生产。云南茶叶生产以资源采集型为主,开垦山坡地种植,基本无污染,农药残留量低,茶叶品质高,甘醇回味,经久耐泡。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茶组植物中,云南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25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云南广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长的不同类型的大茶树和古茶园,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资源活体园。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云南有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库,建有专业的茶科研所,培育了“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云南农业大学和一些地区的农校设有茶叶专业,具有培养茶叶技术专门人才的基础。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有机茶增长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国内消费潜力更大,比如,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75,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约500的水平,也大大低于日本等国1200的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到云南采购茶叶十分活跃,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广西横县年产5万吨茉莉花茶,其中80%的茶胚来自云南。近年来,普洱茶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茶叶消费的新时尚,云南茶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目前云南省128个县中有99个县生产茶叶,参与种、制、售茶人数1300多万,茶产业可以说是“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的产业。为了把普洱茶产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茶农和社会各界做了很多努力。2005年,云南全省茶叶生产企业开始QS认证;2006年,出台了普洱茶综合标准,并成功注册了普洱茶地理标志。另外,在省农业厅的协调下,全省各大产茶区29个产茶县都成立了茶办。2001-2006年,省农业厅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帮助茶农进行优质茶园建设。经过各方的努力,2006年,云南茶叶产量达13.8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10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接下来,云南还将继续加快推进茶产业的发展,争取用3-5年时间,在全省着力打造出30个左右的国内知名品牌,5-10个国际知名品牌,着重塑造提升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大“云茶”品牌形象。

云南既是普洱茶的最适宜区,又有悠久的产茶历史,生产普洱茶就是千秋祖业。今天,建设边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重振祖业,大力发展普洱茶产业,采用科学栽培方法,先进加工技术,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为千百万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缩小城乡差别,发展和谐社会,使新农村美景变为现实。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