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纯粮固态PK酒类质量等级认证
2007-02-01 14:20:49 点击量:
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纯粮固态认定及认监委的酒类质量等级认证成了行业内热点话题。
随着广告营销、文化营销的流行,酒行业出现重营销轻技术的趋势,致使产品高度同质化,出现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现象。
酒行业骨干企业已经认识到重营销轻技术带来的弊端,开始注重产品科研,并踊跃参与认定和认证工作。
认定和认证的开展,成了酒行业2005年大事中的重中之重,结束了白酒业近十年重营销、轻技术的局面。
认识认证
2005年2月中食协对外发布“纯粮固态白酒审定规则”,9月,国家认监委、商务部联合对外公布的《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开始正式实施。
认证实施 引发争论
认定和认证实施后,立即引发了业内不同声音,赞扬与批评参半。
对中食协开展的认定和认监委开展的认证赞扬者观点基本相同,认为都能规范市场,通过审查后能够促进企业产品销售、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认为纯粮固态白酒审定能够保护传统工艺,酒类质量等级认证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酒安全。
而对中食协开展的认定和认监委开展的认证批评者各有说法。
纯粮固态白酒认定纯粮固态白酒审定实施后,有人总结了其六点不足之处:
观 点 1 检测技术有待探讨
“纯粮固态白酒审定”规定固态法白酒中不能添加酒精、添加剂等,添加后不能称为纯粮固态白酒。业内专业技术人士认为,当前检测技术发展水平,很难区分固态、液态法白酒。
观 点 2 误导消费者、毁掉整个白酒业
纯粮固态认证容易让消费者忽略纯粮酿造是酿酒工艺的一个环节,而误认为纯粮认证就是认证纯粮白酒,从而形成有纯粮标识的都是好酒的错误的消费心理。
观 点 3 认证太多,没有实际意义
在完全市场经济中,竞争趋于白热化不规范的现象太多;有些社会团体机构乱评比,乱发奖和证书,有些单位间认证、发的牌子互不承认,如某协会发的“牌子”,地方工商管理部门根本不承认,强令不得将“牌子”印在包装上,.......
目前,各种认证都归为国家认监委管,其他单位均无资格进行管理,目前国家正在查处非法的认证,参与了纯粮固态白酒认证,如果有一天被国家认监委查处,那么我们企业不是白花费了冤枉钱?
观 点 4 否定“新工艺白酒”,背离国家政策
我国白酒“固态法白酒向液态、固液结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受国家政策即市场反应影响,当前“新工艺白酒”产量已经占据白酒产销量的70%多,从表面看来纯粮固态认证与这一政策背道而驰。
观 点 5 炒作行为,会形成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某企业人士认为从工艺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炒作的行为。国家要求凡是拿到工业生产许可证的酒企业,要有固态发酵池和酿酒车间,这些硬件是由酒业专家到工厂考证的。从工艺角度而言,凡是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的酒企业都具有传统酿造的环境,都具有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还有必要贴标和消费者重申吗?所以这纯属炒作。如果企业出于炒作而去跟风认证的话,那认不认证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观 点 6 没有法律基础,缺乏监管体系
行业协会是民间团体,民间团体制定的内部规定只对自己成员起到约束作用,对其他非成员企业没有任何约束作用。
纯粮认证并非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没有法律基础,不具法律效力,对非会员企业不具有约束作用,对于使用模仿纯粮标识的行为,没有办法进行查处。这样有些企业会为了利益,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的竞争手段。假如“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识”,被愈来愈多中小酒厂所利用,市场上到处充斥着诸如“纯粮白酒”等类似标识,到那时,“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识有真正意义吗?如果任其发展和蔓延,会让愈来愈多的“正规军”利润下滑,而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地方性小酒厂“生机盎然”。
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
在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实施后,业内人士也提出了七点反对意见:
观 点 1 认证太多,增加企业负担
现在酒行业的认证评比,数量太多,像历史文化名酒评选、ISO9000认证等,有一些国家发布的规则,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但是也有的是鱼目混珠。
观 点 2 认证规则中的环境条件难达到,认证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酒是将原料依靠环境中的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发酵、蒸馏、勾兑得到,其中环境中的菌群品种决定酒的质量好坏,这些菌群在环境中自然生存,如果脱离了那种开放的环境菌群难以生存,酿出的酒味道将发生变化。
观 点 3 认证规则存在缺陷,作用可能适得其反
“酒类等级认证”按照单元检测贴标,认证的同一单元产品贴同一种标识,这样势必会出现企业同一单元的不同价位白酒,实际使用的都是同一种酒,也就是一百元的酒与10元的酒实际都是同一种酒,只是更换了包装,......
观 点 4 认证意义宣传过少,起不到规范市场作用
酒行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国家对行业有力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单纯的一个认证根本起不到规范市场作用。即使能起到规范市场作用,起到引导消费作用,但是现在消费者对认证的意义知之甚少,不清楚正在做认证,更不明白标识的含义,......
观 点 5 影响名优酒销售,不过给地方名酒提供提 价机会
有人认为“酒类等级认证”不同价位企业同一等级产品价格相差悬殊,如茅台优级酒零售达500元,而地方名酒厂优级产品售价可能只有20元,......
观 点 6 酒类等级标准难通过,质疑与国际接轨
酒类等级标准已经开始实施,但至今未见到一家通过认证,认证审查是不是太难通过?另外国家认监委对外发布规范时,说规范与国际接轨,是不是为了达到国际标准,......
观 点 7 买断产品将难以销售
买断是酒行业一流行的销售方式,特别是名牌企业的贴牌生产,更是红红火火,买断品牌价格超过主品牌的现象更为广泛,不过产品质量超过主品牌的屈指可数,多数不如主品牌好。
如果实行等级认证,名酒企业产品被划分为优级、一级、二级,其中有限的优级产品,不够主品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把优级产品给买断商吗?......
面对褒贬,执行单位各有说法
面对社会各界的争论,纯粮固态认定和酒类质量等级认证执行单位有关人士都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中食协负责人谈《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
针对一些对“纯粮固态白酒”认定的质疑声音,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作出答复。
该负责人说,我们必须明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发表不同声音的是什么人?第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第三,要达到什么目的?
对第一个问题,该负责人指出:我们看到署名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有白酒行业极少数几个人,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对于那些质疑内容,我会白酒专业委员会马勇同志、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程劲松高工和白酒骨干企业主要领导在去年9月份召开的《中国白酒专家论坛》上的发言中已经作了详尽阐述。
对第二个问题,该负责人强调,对“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质疑,属于工艺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主要的,为什么不采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或专业媒体研讨的方式进行?
对第三个问题,反对人士对“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提出质疑,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应当引起白酒行业的高度警惕。长期以来,白酒行业存在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侵害消费者利益,干扰行业正常发展秩序的种种不良行为,难以有效规范,我们希望推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来促进行业的正常有序发展,这与国务院在2005年9月份发文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在乳品包装上注明所用原料为新鲜液体乳还是还原乳的强制性规定是完全一致的,它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与白酒产品国家标准等技术性法规要求相一致,无论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食品产业来看,都是不容置疑的。
赵尔萍答业内对酒类认证疑问
酒类认证实施后,面对业内的反对声音和有关人士的疑问,中酒联合(北京)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赵尔萍进行了解答。
对外界提出的认证多、增加企业负担问题,赵尔萍认为: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加强质量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规则,无论是体系认证,还是产品认证,都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每个认证规则,既有共性,更多的还是特性。由国家政府推出的每一个认证,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酒类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给行业创造平等竞争平台,并依靠大家共同维护。
国家制定的《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就是要从生产环节上、从终端产品上确立行业标准,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另外,认证活动是政府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认证活动的权威性、公正性,国家认监委采用第三方认证方式进行,其对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批非常严格。目前,酒类质量认证机构只有中酒联合(北京)质量认证中心一家获准,我们承诺将认真的履行认证机构的责任。
由于酒类认证在我国是一个新领域,目前采取自愿性产品认证,当它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就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挥作用。赵尔萍说认证虽为自愿参加,但国家认监委仍有一套格非常严格的监管体系进行管理。
对于认证条件,赵尔萍说:“认监委在制定酒的认证规则时全面考虑了酒的酿造工艺特点,根据实际的酿造环境需求,制定了认证规则,外界所担心的认证条件难达到的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针对“认证规则存在缺陷”问题,赵尔萍说,将酒划分为单元,是参照国家标准的通常做法。不同的酒划分不同单元,以每个认证单元确定结论。而认证结论是企业现场检查、产品检测、感官品评的综合结果,无论其中的任何一项不符合相应级别要求,都会做降级评价。对同一等级、不同口感的酒,企业又可以划分为不同规格,并定价销售,从而不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如果说认证规则存在缺陷,我想不会是实质的问题,而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在谈到前期宣传过少、消费者不了解的问题时,赵尔萍说,相信国家政府所作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与其相应的宣传计划,并会严格按照计划办事。认证规则公告当月,国家认监委、商务部已经组织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20余家经济媒体、网站上宣传,特别是一些行业媒体也给于了关注。
据赵尔萍介绍:“随着茅台、洋河、张裕等二十多家企业通过认证,国家认监委、商务部已经批准在2006年元月主办,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承办贯彻《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并为认证通过企业发证大会。并对外界进行公告通过认证企业的产品,增加对认证意义的宣传,以便让消费者增进了解酒类认证。
对于“认证影响名优酒销售”一说,赵尔萍认为不会影响,她说,决定企业产品价格、销售的因素众多,包括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企业的销售策略等,名酒产品正是由于其质量可靠,才赢得了消费者。作为认证机构,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为企业产品,扩大销路做出努力。
谈到“酒类等级标准难通过,质疑与国际接轨”问题时,赵尔萍说,酒类产品认证是一种方向,一种大趋势,
我国为了规范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国家认监委、商务部等部门制定了《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据国家认监委的有关部门介绍,他们正在与各国相关机构进行前期对接谈判工作,相关对接协议签订后,我国酒类出口也就领到了出口“绿卡”,省去了很多繁杂检验程序。
酒类等级认证并非难通过,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当前买断在行业内盛行,为此业内人士认为等级认证实施将 “买断产品将难以销售”。针对这一说法,赵尔萍介绍,通过当前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等级看,名优企业申请的认证产品都是优级产品,所以不存在所传言的名优企业将给买断商“一级、二级”产品,买断商产品难定价、产品难以销售的问题。
质量:2006年焦点话题
2005年国家认监委酒类质量等级认证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纯粮固态白酒认定工作开始实施,酒质量成了热门话题。
据可靠消息证实,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对酒行业陈年酒进行重点突击检查,
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在经历快速发展的感性消费阶段后,受各方面宣传的影响,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广告促销手法已经达不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广告产品不一定是好产品,只是广而告之的手段,单纯的品牌文化宣传作用也越来越小,消费者同样认识到品牌文化再好,也难保证是好的产品。
河北衡水老白干集团副董事长张志民认为,消费者消费已经回归,开始注重......
企业注重质量
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质量,企业也更加注重质量。据河北丛台酒业公司总工王卫东认为,国家近期出台的酒类认证主要是引导企业注重质量。而在出台认证规则前,各地名优企业已经开始加强质量研究,依靠大企业质量控制能力高的优势,引导消费、加强市场竞争力度。
1994年广告酒时代开始,酒行业重视宣传、轻视质量,产品质量同质化现象越趋严重,致使全国白酒口味趋同,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的焦点仍然是文化、品牌。
1999年业内一专家“白酒70%为酒精勾兑”一说发表后引起业内哗然,认为将业内公开的秘密搬到饭桌上谈论,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打击酒行业,损害业内企业利益。
消费者青睐的工艺成了商家炒作工具后,随着消费者消费知识的增多,消费者也就开始对消费白酒失去了信心,白酒消费量逐年下滑。
为此,西凤股份公司董事长喻德鱼、五粮液销售公司总经理刘中国、桂林三花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崔维东、三九龙滨酒业公司董事长庄玉坤等名优酒厂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产品质量将是企业重要工作之一,在销售中把重品牌文化转变为文化质量一起抓,将把质量创新作为2006年主要工作,并纷纷提出质量取得市场的口号,将产品质量作为卖点,赢得市场。在这些榜样企业带领下,2006年将会有更多企业将质量作为卖点,赢得市场份额。
政府开始重管质量
在企业注重质量的时候,由于国家缺乏对企业宣传内容真实性的有效监管,虚假宣传的企业越来越多,本来不是陈年酒说成陈年酒,不是纯粮固态法白酒说成是固态法白酒,按照国标标准不是优级酒的标注优级。酒行业急需有关部门加强产品质量的有效管理。
2003年国家出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政策,2005年认监委、商务部联合对外公布的《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开始正式实施,并在业内成为热点话。
2005年,商务部成立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2006年1月1日,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并由酒类管理办公室进行专业化的监管。
种种迹象表明,2006年酒国家加强酒行业产品质量已成定局。消费者理性消费开始注重产品质量、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进行产品调整结构、政府及对酒产品质量管理频频发力,注定2006年将成为酒行业产品质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