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近八成就餐者点菜超量 万亿餐饮消费浪费惊人

2006-05-08 09:48:34  点击量:

    “五一”期间,上海举办婚礼的新人就接近3万对,许多饭店几乎每天都举行两场以上的婚礼,每场平均都在十桌以上;此外,家庭聚会、朋友小酌、同事相聚更使餐饮消费成了休假期间的主要节目。
  
  中国人喜聚,觥筹交错之后,按照中国人的面子观,吃饭就是要“吃剩有余”,好像只有多点些、浪费些才显得隆重、礼貌、大方。而这直接带来的是上海每天平均1100多吨的泔水,而在餐饮消费集中的黄金周假期,这个数字还会成倍放大。
  
  记者五一期间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家饭店用餐,邻桌客人吃完走后,留下这样一幅场景:整条的多宝鱼刚动了几筷子露出了几根鱼刺;菌菇炖老鸭汤几乎没动过,整只老鸭静静躺在油油的汤水里;一笼水晶虾饺只吃了一个;葡萄酒还剩下大半瓶……,收拾餐桌的饭店服务员都觉得过于浪费了,但他说:“反正我们也习惯了,都是这样,一天也看不到一两个吃得干干净净的,打包的也很少。”
  
  “我们饭店每天要处理的餐厨垃圾可装满两大泔脚桶,少说也有30公斤。这其中有30%的食物是被白白浪费掉的。”上海一家知名酒店的经理刘达峰表示。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中国81%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有食物剩余的问题,但是28%的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时不考虑餐后打包的问题;53%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剩菜非常多才会考虑餐后打包。调查发现,30岁到40岁左右的男性消费者最容易超量点菜,并且餐后大多不打包。
  
  据统计,2005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486亿元,而2006年全国餐饮消费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据悉,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共有100万人在外吃掉10万桌年夜饭;济南有60多万人外出吃年夜饭,当日餐饮销售额近7000万元……,其中,“吃剩不打包”的现象较普遍。
  
  上海市容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滤去液体后的泔水垃圾1100多吨,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超过2000吨。在这些垃圾中,保守估计被浪费掉的食物占总量的一半。
  
  “适度点餐,剩菜打包”,这本来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更不是什么难以实现的壮举,要的只是节约意识和举手之劳。但在中国大地,餐桌上的铺张陋习却如此难以改变。前段时间全国倡导“节约型社会”,大多数人都有了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观念,唯独下馆子的时候,没有想起少点一个吃不下的菜,临走时多带一个打包的餐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者不客气地说,浪费、滥饮、喧哗是中国人千年传承下来的餐桌陋习,实际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已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一些西方的餐厅会在墙上用中文写上“请勿浪费、请勿喧哗”,很明显是什么意思,但问题是我们许多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奇耻大辱,反而觉得不多点几个菜“摆摆排场”,倒成了没有面子;至于打包,在这种畸形的“面子观”下,更不可能实现。
  
  “五一”期间因为搬新居请了好几回客的朱澜说:“其实也想少点几个菜,大家吃饱吃好正好,但又怕被朋友认为小气,每次总是剩下很多,要说打包吧,我倒也想,毕竟剩菜还是很好的,扔了可惜,但当着朋友的面总有些拉不下面子,很尴尬。”
  
  实际上,铺张浪费的盛宴,在很多国家早已被摈弃了,避免浪费在许多国家并不被看作美德,只不过是理所应该的行为。法国人在中餐馆或者希腊餐馆等菜量较大的地方就餐,也会“吃不了兜着走”。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对食物的节约意识也非常强,新加坡的餐馆都为顾客准备可以在微波炉里使用的打包盒,顾客即使和商务客户一起用餐也会理直气壮地要求打包。
  
  去年以来,由上海市环保局倡导的“
绿色饭店”在上海悄然兴起。上海市静安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邱放介绍,所谓“绿色饭店”,就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的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抵制食物浪费”,包括适度点餐和餐后打包两个环节。到2005年底,上海拥有“绿色饭店”43家,这些饭店的工作人员都被要求引导、建议顾客适量点餐,并且使用一次性可降解的环保饭盒主动为客人打包。
  
  看似合情合理的“绿色饭店”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其冲击着中国人点餐“宁剩勿缺”的面子观念。即使在上海提倡餐后打包的合理消费已经多年,但是一个小小的打包饭盒还是装不下食客的“面子”。
  
  归根到底,杜绝餐桌陋习还要从个人做起,从观念入手,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才可能把颠倒的“
餐桌礼仪观”彻底纠正过来。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