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51338931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

详细内容

制药企业再遇“生死劫”

2005-09-29 13:49:40  点击量:

     专家称,药价虚高在于“以药养医”,降价不能解决问题。发改委称将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替代

  非招标药品一般流动环节

  药品生产企业→大型批发企业→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消费者

  虽然经历了“联名上书”和暂缓执行的多次风波,此次发改委下调药价的平均幅度也从此前提出的60%下降到40%左右,但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认为,此次降价对民族制药企业影响颇大。

  虚高症结在于医药未分家

  于明德表示,此次降价直接和间接涉及到的企业达到近千家,除小型企业外,还包括华药、新先锋等一些大型企业。经历了去年的抗生素大降价后,抗生素企业几乎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去年解热药生产基地山东新华制药遭遇建厂50年来的第一次亏损,亏损额5561万元;华北制药去年利润下降77%,今年一季度继续亏损。

  于明德指出,一批制药企业可能因此而关闭,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大型企业,而华北制药等大型企业还将继续亏损。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关注过的常州方圆制药的“硫酸依替米星”,此次也被列入降价名单。该公司总经理葛啸虎表示,虽然他已经多次与发改委沟通,希望不要被列入降价名单,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但此次该产品价格还是被降低了20%。作为全厂赖以生存的产品,降价将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而这种影响也是长期的。

  “这一刀‘砍’在生产企业身上是不合理的,药价虚高问题不会因此得到根本解决。”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表示,虽然发改委想从源头上抑制药价,但虚高不是靠降价就能解决的。虚高症结在于医药没有分家,90%的药物都在医院渠道流出,只要“以药养医”的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药价高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

  医院不平价药价平不了

  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医院不平价,虚高药价还是平不了。郑州天方大药店的赵经理说,医院的药品价格一般比平价药店要高出20%-30%,甚至更高。如一盒迪奥脑心康6元进的,平价药房6.5元可能就卖了,到了诊所就要9元,到了医院得12元。

  按常理分析,发改委连续十几次降价的药品都能在医院买到,也能省不少钱。但据了解,国家对部分药品再降价,而替代品种多、价低的药品还是进不了医院。究其原因,一是现今“以药补医”的医疗体制,二是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在作怪。

  据统计,目前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7%;财政拨款等约占5%。在财政补贴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药品销售收入自然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多开药、开贵药实际上也就成了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特殊经营机制与补偿机制的直接后果。

  另据了解,药品要想在医院流通还要遵循许多“游戏规则”:进行层层“公关”,通常要给医院让利15%左右,这是国家允许的部分,叫“明扣”;医院从医药公司那里还能拿到一部分灰色收入,大约10%,叫“暗扣”。此外,医院举办各种活动时,药厂或医药公司都要“随份子”。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种药品如果出厂价为1-2元,售价10元就很正常,但生产企业通常只有10%的毛利,其余8-9元的利润都被流通领域“吃掉了”。一般医药产品销售不招标进入医院到达消费者要经过多个环节:生产企业→一些买断总经销的大型批发企业→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消费者。当药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里时,药品的价格已经严重背离了价值。

  “许多药品仍有降价空间”

  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昨日表示,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监管,不断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同时,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许多药品仍然有降价空间。”这位负责人明确表示。药品前期研制开发成本很高,一旦投入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后实际制造成本较低。因此,一种药品上市之初,价格必然相对较高,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及市场竞争加剧,实际成本和成交价格是呈快速下降趋势的。

  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经历了从全部管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部分管制的过程。许多药品在放开过程中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部分药品重新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后,价格主管部门实际上是在高价位基础上进行降价。由于药品差价收入已经成为维持医院运转的组成部分,一次性降价幅度过大,一方面会加大生产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医院运转的困难。因此,价格主管部门在降低药品价格时采取的是分步进行的方式。

  这位负责人分析认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价格监管手段和方法不完善的问题,更有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降低药品价格,对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药价只是影响医药费用的因素之一,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和机制改革,这是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过程。

  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替代

  在以往的药品降价中,降价药品往往就此从一些医院的处方或医药企业的供货单上消失。昨日宣布的药品降价,发改委会同卫生部首次联合出台了三项配套措施。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三条措施是:将医院销售22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成率严格限制在15%以内;暂停22种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加强对医院合理用药的监管,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销售降价药品数量不能因降价而发生明显变化。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这次药价降幅较大,医院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加价率,对生产企业将形成很大压力。由于中间环节空间减少,具有相同治疗功能的其他品种价格没有同步降低,也可能出现降价药品被未降价药品所替代的问题。

  为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继续生产和供应降价药品,尽量保持现有降价药品供销格局不变,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替代甚至从市场上消失,确保群众能够正常使用降价药品,发改委在和卫生部等慎重研究后,出台了这些配套措施。

抗生素类上市公司受冲击

  发改委发出通知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将重创抗生素类上市公司。

  光大证券医药股分析师袁璐表示,此次降价的22种药品中有7种是去年刚进入医保目录的新品种,也有一些是经过降价但没有降到位的。医保目录中药品的开支有部分是要国家承担的,降价也是出于控制国家药费开支的考虑。

  光大证券认为,药品降价会使整个医药行业盈利预期下降。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降价效应将在整个产业链上传递。由于存货原因,降价将首先打击药品流通企业,并向生产企业传递。目前,由于竞争激烈,生产商一般都要给经销商很高的折扣,售价下调将进一步压缩生产商利润空间,然后间接影响普药原料和制剂企业盈利。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30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此次降价将对以抗生素类药品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光大证券分析报告显示,丽珠集团、一致药业、哈药集团、四环药业等公司所受影响可能较大,投资者应注意规避;同时,关注那些能够不断开发高毛利率新产品、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储备品种的医药股,如恒瑞医药等。(蔚霆)

  22种降价药品名单

  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纳)、头孢克肟、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阿奇霉素、盐酸克林霉素(克林霉素磷酸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氟康唑、水溶性多种维生素、胸腺肽、重组人干扰素α-2a[重组人干扰素α-2b、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重组人干扰素α-1b、复合干扰素α]、曲克芦丁

  幅度较大的几次药品降价风暴

  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6次出台药品降价措施,累计降价金额约80亿元、涉及300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为15%。为配合国家基本医疗
保险药品目录的出台,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2001年,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公布了69种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20%,年降价金额约20亿元;49种中成药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年降价金额约4亿元;383种化学药品、30种抗生素单独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20%,年降价金额约30亿元。

  2003年,原国家计委制定并公布了199种、900多个规格的西药最高零售价格,按照2002年的市场销售量估算,降价总额约20亿元。

  2004年5月31日,发改委决定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最高售价。降价共计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30%,最高降幅达56%,降价金额约为35亿元。

  发改委就22种药品降价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决定降低22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

   问:此次降低22种药品价格的背景是什么?

  答:看病贵、药价高,是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继降低了一大批药品价格,但部分药品价格偏高、中间环节空间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经与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对一些价格偏高的药品进行降价。这是按照今年全国医药纠风工作统一部署开展的一项工作。

  纳入此次降价范围的22种药品,以抗感染类药品为主,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价格虚高空间较大,也是各方面反映比较集中的品种。有些品种以前属于市场调节价,今年8月份才刚纳入政府定价范围,价格虚高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政府定价品种原来制定的价格也有一段时间,受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实际成本和价格出现了较大降价空间。

   问:这次降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价格主管部门主要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做到质价相符。

  这次22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为40%左右,按这些药品现在的销售量测算,降价金额约40亿元。确定降价方案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减轻群众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为前提,综合考虑各方面实际承受能力,兼顾当前与长远,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确保降价药品的正常生产和供应。

  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药品实际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调查组对22种药品成本价格进行了专项调查,测算了不同品种的社会平均成本。同时也参考了医药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和中标价格等情况。

  这次降价也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降价方案是在成本调查、专家评审和地区协调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包括部分消费者的意见后制定的。问:为什么多次降价后依然有如此大的降价空间?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先后多次降低药品零售价格。这次22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仍然达到40%,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药品生产成本下降较快。药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制药行业属于高技术、高风险行业。药品的特点主要是前期研制开发成本很高,一旦投入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后实际制造成本较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进步较快,新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一种药品上市之初,价格必然很高,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及市场竞争加剧,实际成本和成交价格是呈快速下降趋势的。

  二是价格主管部门采取的是分步降价的方式。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经历了从全部管制到基本放开,再到部分管制的过程。许多药品在放开过程中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部分药品重新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后,价格主管部门实际上是在高价位基础上进行降价。由于药品差价收入已经成为维持医院运转的组成部分,一次性降价幅度过大,一方面会加大生产企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医院运转的困难。因此,价格主管部门在降低药品价格时采取的是分步进行的方式。

  三是价格对比基数是不同的。由于药品绝对价格水平不断降低,所以单位降价金额虽然一样,但降价幅度会呈扩大的趋势。例如,一种药品10元,理论降价空间为60%,即从10元降到4元。如果分两次降价,第一次从10元降到7元,降幅为30%;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第二次从7元降到4元,其降幅将扩大到43%。

  此外,近年来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也并不是针对同一种品种,同品种多次降价的还不多,因此,许多药品仍然有降价空间。

  问:这次降价后,为什么市场上仍有些品种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政府规定价格?

  答:价格主管部门降低药品价格后,仍然有部分企业生产的药品零售价格比最高零售价格低一些,我们分析:

  一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药品价格,是依据社会平均成本,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而一般同种药品都有几十家甚至更多企业同时生产,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价格会出现一些差异。另外,即便是同一种名称的药品,由于其质量和疗效上的差异,不同生产企业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价格出现差异属正常现象。

  二是为了鼓励新药研制开发,政策允许部分新药有较大的获利空间。按照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政策,为鼓励药品创新和生产,对部分创新药物,政策允许企业分摊较高推广费用并获得较高利润,目的是让企业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新的药品研究开发中。但有些企业生产的新药实际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比较低,往往是以牺牲企业长远发展和新药研发为代价的,这是不正常的。

  三是少数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目前,少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极低的价格供应和销售产品,有些是出于打开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临时促销行为;有些则属于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的行为;还有个别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自己非主导产品冲击竞争对手主导产品而采取低价策略。

  问:配套出台限制医院加价率及暂停招标采购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次降低22种药品价格的同时,我们和卫生部一起出台了限制医院药品实际加价率并暂停招标采购的配套措施,这是在以往历次降价中所没有过的。采取这些措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患者能够用得上降价药品,真正得到药品降价的好处。

  这次22种药品降价幅度比较大,医院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加价率,对生产企业将形成很大压力。由于中间环节空间减少,具有相同治疗功能其他品种价格没有同步降低,也可能出现降价药品被未降价药品所替代的问题。为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继续生产和供应降价药品,尽量保持现有降价药品供销格局不变,防止降价药品被不合理替代甚至从市场上消失,确保群众能够正常使用降价药品,我们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在慎重研究后,确定降低医院实际加价率水平,并暂时停止对22种降价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问:降低药品价格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答: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大量医疗新技术和创新药品普遍应用,各国都面临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需求增加、费用上涨与财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都在不断探索控制医药费用上涨的有效方法,包括加强市场监管以及深化相关体制改革等。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价格监管手段和方法不完善的问题,更有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降低药品价格,对于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但药品价格只是影响医药费用的因素之一,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和机制改革,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过程。

  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十分重视,正在统筹规划,研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快解决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监管,不断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同时,也将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国家发改委)

版权所有:中华食品质量网   中华食品质量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89253879    举报信箱:1579274032@qq.com     
本网站特聘北京市泰明律师事务所孔祥印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339160604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文号: 冀新网备132006002号   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文号冀ICP备11016644号-2   技术支持:【蓝点网络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河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