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西北乳品企业应联合起来打造西北乳业“航母”
2005-08-18 11:03:08 点击量: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在内的西北五省区拥有广阔的牧场,无论是奶牛数量还是产奶量都居全国领先水平,但是西北乳业品牌始终没有挤入由蒙牛、伊利、光明等组成的中国乳业第一阵营。随着乳业巨头不断向西北市场渗透,在西北地区扩张奶源基地,长期垄断西北市场的本土乳业品牌开始遭遇冲击,这些企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也日渐暴露。对此,专家指出,西北乳品企业应联合起来打造西北乳业“航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才能抵挡住外埠品牌的进攻,并在蒸蒸日上的全国乳业市场分得一杯羹。
--西北乳业资源丰富,孕育大量区域品牌
我国乳业正经历黄金发展时期,农业部奶业发展司对奶业的规划做出了一个量化指标:到2005年,我国人均达到10公斤奶;到2010年,人均达到16公斤奶;2015年人均达到23公斤奶。世界乳业的发展态势表明,今后10-15年,我国乳业生产将以每年6%至9%的较快速度发展。
西北五省区草场面积广阔,具有发展乳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仅新疆自治区草场面积就达到7亿多亩,奶牛数量达到148万头,居全国奶牛拥有量首位;而陕西省拥有奶牛、奶山羊存栏近300万头;疆域相对较小的宁夏2004年底奶牛存栏也达到了17.2万头以上,奶产业已占据了宁夏畜牧业半壁江山还多;青海省是全国六大牧场之一;甘肃也是一个草业大省,气候非常适宜奶牛养殖,同时还拥有全国最强的畜牧科研力量。80年代开始,西北乳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省乳企数量迅速上升。目前,陕西省拥有大大小小的乳品企业80余家,2万多名从业人员;新疆拥有60余家乳品企业;甘肃有大小乳企近30家;宁夏现有各类乳品加工企业24家;青海也有十几家乳品企业。
一直以来,西北这些区域乳业品牌在各省省内及周边地区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长期垄断这片市场,也涌现了一批省内“龙头”乳企。目前,新疆德隆乳业占据新疆乳业市场的40%份额;陕西区域品牌银桥一直在西安乳品市场雄踞霸主地位,也占据了40%左右的当地市场份额;甘肃庄园、雪顿等品牌在占据本土市场的同时对周边省份的辐射也十分成功;而青海天露乳业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在本土市场占绝对优势,约占青海市场60%的份额;宁夏夏进乳业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全国品牌,产品行销十二省市。
--外埠品牌强势进军,当地乳企无力抗衡
近年来,由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组成的外地乳业“军团”,大举进入西北市场。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低价倾销为武器,步步为营抢占西北市场。业内人士指出,蒙牛、伊利等厂家生产的雪糕、奶粉等产品并不参与价格战,他们把在这些产品挣来的钱,投入到与当地乳品企业的同类牛奶制品的价格战中。西北乳品企业凭着微薄的经济实力和这些强大的“入侵者”打价格战,结果只能是一败再败,节节后退。在甘肃,不到3年时间,外埠乳品企业已经占领1/4强的市场,而且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内患外乱”的局面已使甘肃乳品企业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去年全行业亏损1032万元。而且,三大乳业巨头在西北市场上的品牌优势也十分明显。比如,近段时间“光明乳业回收变质牛奶返厂再加工”事件在全国各地消费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但在西安乳品市场调查发现,光明乳品在西安却仍属“牛”市。这不能不说是品牌所特有的强大号召力。
很多外来乳企由于没有掌握资源的控制权,所以初期大都采取了和本地乳企联合的办法,等到“羽翼丰满”便开始独资经营。比如在陕西省,光明先是和红旗合作,后在泾阳独资建厂;维维先和东方合作,现在在西安北郊草滩买地建厂,并收购了“鲜迪”;伊利收购了泰普克,“泰普克”原是泰资独资,在临潼投资1亿多,生产“泰普克”奶。目前,大多外埠乳业品牌都先后在西北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抢夺当地奶源。
尽管西北乳业的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乳品企业数量较多,但绝大多数企业始终都在本地市场兜圈子,销售范围基本局限在部分地级市场,而且还停留在中小型规模阶段。在新疆,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60余家乳品企业星罗棋布,然而其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的总和,还抵不上内蒙古一家大型乳品企业,作为奶业大区的新疆,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甘肃省目前大大小小的乳品企业有近30家之多,但真正上规模的企业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以2004年为例,甘肃省乳品行业年产值仅占全国乳品行业产值的0.8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仅有“庄园”、“好为尔”及“华羚”三家企业。宁夏乳品加工企业除夏进公司和北塔乳业外,绝大多数是日产量50吨以下的小企业,设备落后,产品单一,质量难保证;在规模上,这些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总和不及蒙牛集团实际产量的二分之一。像广州等南方城市,乳品市场的格局基本上都是“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和一至两个本地品牌”。但在西北五省区,各省大大小小的乳企都有数十家之多。这些企业的知名度大多仅限于当地,当本土“寨主”勉强可以自保,但要在泥沙俱下的乳品企业中真正成为领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宁夏夏进应该是西北乳企中最为成功的,但从2003年、2004年业绩报表来看,夏进的利润率有较大滑坡,其2004年产值为5.6亿(利润0.1亿),与排名前三位的乳品企业伊利、蒙牛和光明相距甚远。而这三大巨头2004年的产值分别达到:87.35亿元(利润2.39亿元)、72.138亿元(利润3.194亿元)和67.86亿元(利润3.18亿元)。西北乳品企业大多还面临以下问题: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细化、研发滞后、设备老化、品牌优势不明显等。西北乳品企业多集中在低端的液态奶和奶粉市场,以加工液态奶和工业淡奶粉为主,成本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在乳品行业中利润最大的酸奶和冰淇淋市场中,西北还没有能叫响的品牌,也很少有企业对冰品奶制品、含乳饮料、干酪、黄油、功能奶粉等极具市场潜力的深加工产品进行研发。在新产品开发上,西北乳企大多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地企业相比毫无优势可言。再加上营销手段滞后,竞争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降价招数上,有的甚至赔本销售,无力开拓新的市场。这些问题都从根子上影响了西北乳业的国内竞争力。
--西北“乳业航母”呼之将出 欲乘风破浪仍需排除困扰
针对西北乳品企业多、品牌杂、竞争力弱这一现实问题,专家指出,整合资源,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努力塑造区域乳业品牌,同时不放弃高端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打造西北乳业“航母”,是西北乳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今后的方向。
乳品专家指出,中国乳业已经进入整合期,乳业的地区性整合将是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业巨头的出现,拥有一定资源优势、但发展缓慢的中小企业如果不能争取局部区域市场的主动,就难逃被大企业兼并的命运,这种情况也为省内一些相对较大的企业兼并众多的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区域内企业品牌影响力均有欠缺;业绩上没有一家企业有安全感,目前业绩上升难度太大;各家企业都有探寻“合作”的意愿;来自于乳业巨头的扩张压力,“联合”是生存发展之道。西北五省区乳品企业如能省内联合,形成自己的“航母”,联合体的竞争力就能大大上升。区域内强强联手必将产生“1+1>2”的效果。如果“夏进+好为尔+东方”或者“银桥+庄园+金河”这两个联合体在宁夏和陕西成立,西北乳业品牌形象必将有很大的改观。企业联合后,市场份额就能遥遥领先,抵挡住外来品牌的强势进攻,业绩也可尽快上升到10亿元的“安全线”,与几大乳业巨头响抗衡。其次,联合后生产、物流、销售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联合体内品牌资源有利于进一步细分产品及市场,做到精细营销。而且,资源重新配置,有利于联合体强大主要品项,形成区域割据事实。另一大困扰西北乳业的问题是缺少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奶源基地的支持。
据了解,青海省乳制品业曾经有过短暂的“繁荣”。50年代初,青海“康尔素”乳制品厂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乳制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康尔素”系列乳制品至今还在众多消费者中留下深深的记忆。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体制问题,以及没有稳定的奶源生产基地,“康尔素”及以后的“西海”等诸多乳制品生产企业纷纷“倒下”。
另外,西北乳业应着力开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青海省内的一些乳制品企业曾经尝试开发牦牛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加之缺少广告宣传,却一直“养在深闺人不知”。据青海省奶业协会负责人殷生宏介绍,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百万头产奶牦牛,其乳脂率高达8%,乳蛋白5%,抗寒抗缺氧力强,无污染,是最理想的天然、健康、绿色奶源。如果高原牦牛鲜奶产品市场的得到有效开发,其发展潜力将会十分巨大,高原的牦牛奶制品势必会给国内乳品市场带来一场“旋风”。
专家指出,由于乳业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致使行业内竞争加剧。液态奶、奶粉等低端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血腥的杀戮时代”,许多企业都靠微利勉强维持。而乳品的高端市场发展潜力还十分巨大,产品的利润空间也十分看好。因此,西北乳业要想做大做强,决不应放弃这一“富矿”地带。
还应该看到,西北乳品企业联合也存在一定的阻力。首先是西北乳品企业及政府观念较为落后。内蒙古每年用于扶持乳业发展的政府拨款高达18个亿,这是在西北五省区都不曾看到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西北五省区政府也应加大对乳业发展的重视,支持鼓励西北企业集中打造乳业品牌,才能形成蒙牛、伊利等极具冲击力的产品“军团”。这样,就能迅速打开了省外市场,带动并发展起一大批相关产业,形成由品牌导致的产业良性循环。西北乳品企业良莠不齐,而且大多产权结构复杂,中小企业不愿“投靠”大企业。联合体是松散联盟,建立后市场份额由谁分配、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也必然困扰一些中小企业。同时,西北乳业专业人才欠缺问题也可能会对企业联合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