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粮收购是市场放开的第一季收购,由粮食部门垄断收购到多渠道随行就市收购,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今年6月份起到8月11日沧州市粮食系统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收购小麦2458吨,比去年同期下降80%以上,收购价格由刚开始0.76元/斤上升到目前的0.80元/斤,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造成今年收购量下降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价走势难料,农民惜售心理严重。首先,对农民来讲,粮食价格的上下波动直接影响农民售粮的积极性,价格越高越舍不得卖,价格下跌反而踊跃售粮。去年,夏粮收购旺季小麦价格保持在0.53元/斤左右,可到10月份后上涨到0.70元/斤以上,今年最高到了0.84元/斤,赶在旺季卖粮的农民觉得吃了亏,今年大都持观望态度,多数农民仍抱着涨价的想法,希望有价格攀升的过程。因此,静观小麦价格的变化,迟迟不愿出售粮食。其次,今年全面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政策,加之良种补贴、免收特产税、减收农业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农民手中较往年宽裕,因此也不急于售粮。第三,农民在粮价低的时候,把存粮当成一种负担,而粮价上涨时,则大幅度补充家庭储备。
二是粮食企业忙于改制,组织收购受到影响。当前,粮食企业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从粮食主管部门到粮食购销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企业改制上,如何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撤并,人员身份置换等一连串问题,哪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将产生不良后果。企业负责人及职工则考虑企业撤并后自己的去留归属问题,一旦成为分流对象,下一步该考虑如何再就业来维持生计。因此。在组织收购工作上缺乏足够的力度。
三是政府不再搭台,粮食企业自觅粮源。过去,夏粮收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政治任务,政府逐级召开会议,定任务、出措施、促进度,可以说是政府搭台,粮食企业唱戏,农民到期按照政府的要求有序把粮食送到粮站过磅入库,农发行的贷款又是及时足额供应,粮食企业只需打开仓库门,找几个搬运工,短短一个月时间即可完成入库任务。而现在,粮食补贴直补给农民,农业税也不再通过夏粮收购来实现,企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组织粮源,开展购销活动。收购点延伸到村组,组织流动车走村串户,战线长,粮源分散,时间跨度大,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如何有效的组织粮源已成为粮食企业眼下的难题。
四是收购主体呈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减少,同时,今年的小麦收购主体将更加多元化。目前活跃在小麦收购活动中的主题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贸易商、个体经纪人等,不同主体采取的收购策略及方法各不相同,但以往坐等农民上门交粮的情形已改为走家串户主动收粮。随着多渠道的介入,收购市场竞争新格局初步显现。
五是信贷政策有调整,企业收购资金紧张。今年农发行对信贷资金实行了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农发行表示积极支持夏粮收购,另一方面在投放资金上比往年更加慎重,贷款需要抵押、担保等形式和必须有10%的自有资金,大多数购销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如果粮食企业从其它金融机构贷款利息高,加大了经营成本和风险。
六是购销企业自负盈亏,收购行为难以决策。在市场放开之后,粮食企业要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来自市场的经营风险。一是他们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今年小麦开磅价格高出去年0.20元/斤以上,后期有没有利润空间,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心里没有底。二是边收边卖的经营方式受阻,原因是治理超载、运价较高。三是市场化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以往收购费用、贷款利息、保管费用等都有国家补贴,而今年一律取消了。如果小麦入库后存放4个月时间,出库价格每斤将需要比入库价格高出5分钱,如果存放到明年销售,由于利息支出等增加,销售价格还需提高。所以购销企业采购新麦时处于观望之势,真正投入资金采购或委托收购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