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总局通告13批次食品不合格
2016-11-16 17:15:35 点击量: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保健食品、蜂产品、调味品、饼干、乳制品、蛋及蛋制品等7类食品562批次样品,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549批次,不合格样品13批次。 总体情况: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124批次,不合格样品4批次;保健食品110批次,不合格样品5批次;蜂产品41批次,不合格样品1批次;调味品42批次,不合格样品2批次;饼干101批次,不合格样品1批次。乳制品88批次,蛋及蛋制品56批次均未检出不合格样品。 不合格产品情况如下: 对上述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所在地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南、广东等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责令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经营单位所在地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要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并依法予以查处。涉及非法添加等严重违法行为,属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并应举一反三,切实加强辖区生产企业日常检查工作。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彻查。查处情况于2017年1月31日前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并向社会公布。 小贴士:关于部分检验项目的说明 一、霉菌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食品中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被霉菌污染。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二、酸价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酸价的限量值为3 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三、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坚果与籽类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得使用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四、他达拉非 他达拉非是一种化学药品。保健食品检出他达拉非,可能存在企业非法添加行为。短期服用添加了他达拉非物质的保健食品不会产生明显危害,但长期过量食用含有该类物质的保健食品存在健康风险,可能对心血管病患者心脏带来潜在的危害。 五、总黄酮 总黄酮为保健食品的功效/标志性成分,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总黄酮不合格可能是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把关不严、未按照配方标准投料生产、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导致有效成分分解。 六、维生素E、钙 维生素E、钙为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功效/标志性成分,是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能够调节人体的机能。本次抽检不合格产品主要是功效/标志性成分含量未达到经有关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限值要求,可能存在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把控和投料控制不严、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贮存条件不达标等问题。 七、氯霉素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235公告)中将氯霉素列入禁止使用且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蜂蜜中检出氯霉素可能是由于蜜蜂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消毒过程中使用氯霉素。长期大量食用氯霉素残留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消化机能紊乱。 八、罗丹明B 罗丹明B又称玫瑰红B或碱性玫瑰精,是一种化学染料,不得在食品中使用,2008年将其列入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食品整治办[2008]3号)。长期大量摄取、吸入以及皮肤接触该物质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 九、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特殊的鲜味,主要用于食品、菜肴的增鲜,主要反映了味精的品质质量。《谷氨酸钠(味精)》(GB/T 8967-2007)中规定产品中谷氨酸钠含量≥99.0%。谷氨酸钠不达标主要影响味精的品质。
|